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解读齐河成语里的文化——山东齐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5 12:43:00    

#奋进新山东#​#德州头条#​#齐河#​#齐河头条#​

大清河的水流到齐河地界,裹着黄土高原的泥沙,浊浪翻涌。对岸济南城的楼影在薄雾里晃动,脚下这片叫晏城的土地,却已静卧了二千五百年。清乾隆年间有人题诗“晏城千古属斯贤”,这七个字像把钥匙,一拧开,封存千年的故事全淌了出来。


晏城土里的战国回音

“晏子使楚”在齐河可不是书上的死故事。公元前531年,晏婴真真切切从晏城出发,踏上了去楚国的路。楚人笑他矮,故意开个小门羞辱。他立在门前冷笑:“进狗国才钻狗洞,今日我出使楚国,不该走这门。”光绪年间的《齐河县志》卷九写明白了:“晏婴采邑在今晏城,使楚自此地发”。


晏婴祠里那尊宋代塑像的衣角,至今还沾着黄河岸的灰土。这位三朝老臣临终前干了件大事——把封地全数还给了国家。《晏子春秋》里记着他的话:“请退而穷处”。如今祠内石碑上“薄于身而厚于民”的刻痕,被当地人叫做“晏子脾气”。


“二桃杀三士”听着像戏文,却是晏城血淋淋的真事。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个悍将目中无人,晏婴设局让他们争桃自刎。康熙三十六年立的晏婴祠碑上凿刻着:“诛三士于晏邑”。后来省考古队在晏城挖出战国青铜剑,老馆长摸着剑脊叹道:“瞧见没?两千年前的寒光,还刺眼呢。”


黄河水写的乡土印记

黄河在齐河拐了个大弯,冲积出膏腴之地。乾隆爷下江南路过,麦浪翻得他心头一热,提笔在《山东通志》卷十二落定:“齐河县属古齐东地”。


“齐东野语”在《孟子·万章上》本是孟子笑齐东百姓说话粗直。可黄河滩的庄稼汉偏把这词当勋章:“咱的土话里带着麦香!”农科所的研究员站在麦田里指画:“齐河这‘齐’字,本就是‘禾麦吐穗平也’的象形——麦穗齐刷刷弯腰,便是齐河人的躬耕身姿。


县博物馆正厅挂着“河清海晏”金匾。黄河河务局档案室里,《齐河县黄河志》摊开在第二页:“黄河过境62.5公里,占鲁境河段12%”。老工程师翻着水位记录册说:“‘河清’是千年梦,‘海晏’的晏字——既指晏婴封地,又盼天下太平”。


青石板上的人间正道

表白寺镇时庄村的麦浪里,2019年新立的“时苗留犊处”石碑静默不语。《三国志·魏书》裴松之注引的《时苗传》里写着:东汉建安年间,时苗任寿春令,坐着黄牛车上任。离任时母牛生了小牛犊,他摆手推拒:“犊子吃的是齐河的草,当归齐河。”


“留犊去官”四个字印在《中国成语大辞典》第891页,村里老人拍着石碑笑:“老时家的族谱还在祠堂供着哩。”


2007年11月30日,金华通济桥上的风像刀子。28岁的齐河籍军官孟祥斌看见有人落水,军装没脱就扎进婺江。这一去再没上来。用“舍生取义”为他的生命作结。那年冬天,齐河黄河大桥护栏系满黄丝带,三公里长,北风里飘成一条金河。


从陶纹到麦浪的文明密码

晏婴祠西侧的银杏树下,县文史馆员托着一块陶片对孩子们说:“黑陶在晏城挖出七处遗址。”玻璃展柜里的蛋壳陶杯,壁厚仅0.3毫米。四千年前,齐河先民揉捏黄河胶泥时,指尖已流淌着“薄如纸、硬如瓷”的智慧。


祝阿镇大集的炊烟从不等天亮。油条铺子面案上,“晏城”字样的面粉印子还没掸净,黑陶摊前已挤满人。省级非遗传承人李闻雷举着茶壶吆喝:“黄河泥经十二道工序,才能烧出这玄色!”旁边时传祥纪念馆的解说员挎着菜篮子走过,乡亲们硬往筐里塞番茄:“给劳模馆添道菜!”——当年掏粪工人“一人脏换万家净”的岁月,早化作了朴素的敬重。


黄河大桥通车那晚,防洪纪念广场亮起“河清海晏”灯牌。中学生仰头问:“成语活了?”老师指向堤下翻滚的麦浪:“看!穗子齐刷刷弯腰的样子,就是咱齐河人的魂。”


结语:河泥里的金粒

农机碾过时庄村的留犊亭遗址,东汉碎瓦与战国箭镞在新翻的泥土里隐现。麦种裹着清官的廉洁、谋士的机锋、烈士的热血,在春泥中膨裂生芽。


黄河水漫过晏婴祠前的石阶,冲刷着乾隆题诗的石碑。两千五百年的波涛里,七个成语如河床金粒,在阳光下灼灼生辉:

晏子使楚 是外交官的硬脊梁

二桃杀三士 是政治家的冷智慧

齐东野语 是庄稼汉的直脾气

河清海晏 是治河人的热盼头

留犊去官 是父母官的清账簿

舍生取义 是子弟兵的热肝胆

厚德重义 是生意人的铁秤砣


暮色爬上大堤时,河水将晏婴的话卷进漩涡又托起:“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这十六个字,早被齐河人种进麦田,岁岁抽穗,年年归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