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旗袍原来是“骑袍” 听清史专家讲讲“国服”旗袍往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1 09:56:00    

1636年农历四月十一

缕缕阳光照进大政殿内

皇太极坐在龙椅上,俯视群臣

全员身穿旗袍、顶戴花翎

他颁布的《崇德会典》明确规定

“凡汉人官民男女,穿戴俱照满洲样式”

旗袍至此成为“国服”

日前,沈阳日报、沈阳发布客户端记者专访清史专家、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原主任佟悦,聆听旗袍背后的历史叙事。

渔猎首选

天辽地宁的辽东,自古是女真人的渔猎家园。除存续119年的金朝外,女真人长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至明朝万历年间,即便面临气候变化,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仍保持着独特的服饰传统——无论寒暑,皆以兽皮为衣。这种选择实属生存必须,试想:寒气逼人的树林中,长度过膝的“貂”版旗袍,可抵御严寒;下马狩猎时,身着宽松的旗袍便于在阴冷的草地上匍匐前进;接近猎物时,起身搭弓箭的连续动作,更需要服饰提供行动的自由度——这件旗袍,正是渔猎活动的最佳拍档。若旗袍再设有多个口袋,更可携带工具、存放猎物,真正实现“解放双手”。

而在当时,与旗袍相配套的交通工具是马匹。因服饰宽松适用于骑乘,女真人称其为“骑射袍”,其形制类似后世皮草——这与当时女真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相关:在赫图阿拉等村落,棉绸属稀缺物资,女真人尚不擅长农耕纺织,日常需要通过狩猎、采集换取粮食布匹,即便是在建州左卫都指挥使等贵族家庭亦不例外。清太祖武皇帝出生时,其父亲塔克世为其起名为“努尔哈赤”,名字中便具有象征意义:学术界对“努尔哈赤”的解读,一为“走向光明之人”,另一说为“穿野猪皮的人”。无论何种解释,均已说明女真人对服饰的重视。数十年后,更推出女版旗袍,棉绸成为固定衣料,丝织工艺日臻精美,其影响延续至近代——1929年,旗袍被正式定为女性国服。

乾隆射猎图(清·郎士宁)

官宣旗袍

公元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被明朝任命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袭封),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开启旗袍走向东北的序幕。1616年,努尔哈赤起兵,几年间,从抚顺清河(本溪),再到沈阳、辽阳、开原、铁岭,全部换成“旗袍”流行款式。直到1626年,远在宁远城(今葫芦岛兴城)的袁崇焕以红衣大炮,重创后金军队,贵族服饰亦受影响。7个月后努尔哈赤病逝,皇太极继位,成为推动旗袍发展的关键人物。

在后金政权中,皇太极通晓文墨,更是天命元年(1616年)最年轻的贝勒。他兼具谋略与开放视野,不仅推崇汉文化,更深知文化认同对于国家统治的重要性。皇太极改名“女真”为“满洲”,改国号“金”为“清”,选拔满汉生员开科取士,推动民族融合,并着手规范服装制度:身着旗袍。

1636年,清朝颁布《崇德会典》,官宣旗袍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清朝官服。

沈报全媒体记者:张毅

编辑:刘澎

责任编辑:刘新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