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观潮的螃蟹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从印发到公开的意涵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08 18:01:00    

□王义正

8月6日,新华社向社会公开发布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全文。

《若干规定》是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于2024年7月30日审议批准,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4年8月印发的文件。

因其是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制定出台为基层减负的制度规范,在去年正式印发后引发广泛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正式印发后并没有向全社会公开全文,网上关于《若干规定》的内容,主要源自2024年8月19日,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就《若干规定》有关情况答记者问的相关报道。

尽管当时没有公开全文,但互联网上均对《若干规定》抱以较高期待。

2024年8月23日,人民网的评论文章认为,“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形式主义问题的严厉警示,更是以党内法规的形式,为基层减负提供了制度保障。”

4天后,8月27日的央视《焦点访谈》节目,专门对《若干规定》提出了哪些新的实招硬招,这些改革新举措能否更彻底地解决形式主义面临的老问题、新情况进行了解读。

2025年8月7日,新华社推出“《若干规定》出台一年间观察”。报道称,有关部门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显示,《若干规定》出台一年来,认为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效果好”和“效果较好”的达到95%以上,基层干部普遍期盼负担别反弹,减负工作能长期抓下去。

同一天,人民日报头版就《若干规定》发表评论文章,文章说,从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批准,到如今全文向社会公开发布,彰显了我们党持之以恒纠“四风”、坚持不懈为基层减负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从2024年8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到2025年8月6日新华社受权全文发布,正好一周年。这何尝不是对基层干部期盼减负“别反弹”、工作“长期抓”呼声的明确回应。

去年8月,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就《若干规定》的有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时就曾说:“要清醒地看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从根子上减轻基层负担也非一日之功,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从更加宏观的视角来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并非今天才有,而是与历史中的文化糟粕有关,成为痼疾由来已久。

严格意义上来说,祛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已不仅仅是一场涉及社会治理层面的变革,也是一场文化层面的鼎新。这需要极大的魄力,更需要极大的智慧。

既然是顽瘴痼疾,就须有“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更需要“恒温”固定的长效机制。

细看《若干规定》全文,聚焦“小切口”设定“硬约束”、坚持定性定量相结合、压缩模糊空间地带、建立清晰明确的制度规范等特点鲜明,也让大家对《若干规定》为何被称为“铁杠杠、硬规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这不仅让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政策决心可感可知,也让为基层减负的办法可行可用。

更为关键的是,一项制度要化风成俗,不仅需要坚实有力的长效机制,也需要不断深化拓维的社会氛围。

《若干规定》印发一年来,用阶段性成效赢得了基层干部的支持和期待,也收获了老百姓的点赞和掌声。

比如,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25年7月,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已公开通报26起典型问题,示范带动省、市两级通报近4000起典型问题。各地区各部门以典型问题核查通报为重要抓手,推动“点上改”向“面上治”转化。

但,这距离目标还有不少的路要走。

就像“八项规定改变中国”一样,党风影响政风、政风引领民风。时至今日,日益清朗的民风正成为持续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最磅礴的力量之一。

如今向社会公布《若干规定》全文,一方面,是时隔一年再次“拧紧发条”,强调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谨防歇脚松劲;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让更多的人、更广泛的群体参与到这场革故鼎新的整治中来,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

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赋能,才能给基层更多干实事的空间,才能锻造出更优的作风、更强的干劲,以实绩实效造福人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