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李昉
编者按:
2025年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人民网教育频道联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共同开展策划,推出“建设教育强国”系列访谈栏目,邀请高等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畅谈思考体会、凝聚发展共识。
在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论坛即将举办之际,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接受了人民网记者专访。
开展跨学科双导师制,重点培养复合型人才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 2035 年)》明确提出,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这是建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带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能够实现基础学科突破,引领学科交叉融合再创新。”李玉表示。
李玉认为,东北高校应发挥在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的传统优势,设立基础研究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原创性、引领性研究项目;深化科教融合,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发-产业转化”全链条创新;构建“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青年后备”的梯队体系,开展跨学科双导师制,重点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要聚焦老工业基地升级、粮食安全等战略,结合优势学科资源和技术创新需求,打造特色鲜明的交叉学科团队。”李玉介绍,吉林农业大学成立了“三物融合”创新团队,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生态链,创新实践推动了农业绿色转型。
谈到评价机制创新,李玉表示,要通过系统性机制创新,为学科交叉融合提供制度保障和持久动力。“实行‘精准画像’机制,建立学科需求与人才特长的智能匹配系统;推行‘代表作+里程碑’考核制度,设立学科交叉创新贡献评价指标;试点‘旋转门’制度,建立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构建‘事业平台+生活服务+人文关怀’三维保障体系,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李玉介绍,未来,学校将重构新时代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订单式”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三融三通”协同育人模式,建立跨学科人才库,根据项目需求动态配置学科力量,在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完善激励机制,让科研人员从成果转化中获益
谈及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李玉表示,学科交叉融合是创新根基,要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多学科交叉体系,促进“三物融合”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耦合。
“以菌物学科为例,其融合生物学、农学、工程学等学科,形成从微生物机制解析、农业废弃物利用及智能装备研发的全链条创新,既让基础研究突破生物育种等‘卡脖子’技术,又借工程创新推动成果转化,形成‘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无缝衔接。”谈到学科融合的具体实践,李玉表示。
产教深度融合是畅通转化渠道的关键。李玉认为,要构建“需求导向、利益共享”机制,实现高校创新链与产业需求链闭环。建立“双师协同”育人机制,设“产业教授”岗位,将产业经验融入教学;搭建“校地(企)协同创新”平台,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完善激励机制,让科研人员从成果转化中获益,激发科研人员将成果应用于实践的动力。
对于评价体系的改革,他认为,要打破“唯论文”“唯帽子”评价模式,实施“分类评价、贡献导向”机制。优化职称评聘制度,引入“用户思维”,将成果使用者满意度、产业应用效果等纳入评价,推行“代表作制度”,以多元成果形式替代论文,促使科研聚焦社会需求。
日期:2025-08-20 某省级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区域领先的金融机构,积极拥抱人工智能(AI)技术,推动业务创新与服务升级。为了推进大模型项目的进一步研究与实际应用,银行亟需建设一个能够对异构算力统一调度管理的智算体系,盘活已有的异构算力资源,支撑模型训练开发、打造推理一体化平台。主要解决以下问题:缺乏有效的资源调度策略,单卡
日期:2025-08-18 2025年8月17日下午,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圆满闭幕,“智芯”缓缓下沉将进行封存。图/主办方供图8月17日下午,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北京国家速滑馆闭幕。作为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综合性体育盛会,赛事汇聚了16个国家280支参赛队伍,也吸引了众多观众和媒体。这是一场机器人之间的竞技,也
日期:2025-08-16 民生信阳视频号更多新闻资讯、直播尽在这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可以帮助劳动者提升技能有技能、好就业、就好业也是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近期国务院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从今年至2027年底,以深入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
日期:2025-08-13 海报新闻记者 孙昊 陈红宇 日照报道8月12日,市新闻办联合市农业农村局举办“产业链上的山东(日照)好品牌”—日照市推动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见面会,邀请来自现代农业产业链重点企业的4位代表,聚焦我市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介绍现代农业产业链优质产品及企业品牌建设等情况,充分展现我市坚持农业优先
日期:2025-08-13 近日,安徽超越广东成为“汽车第一省”的消息被广为传播。根据公开数据,安徽上半年汽车产量149.95万辆,广东以131.34万辆排名第二。而2024年,广东省以全年汽车产量570.74万辆,位居第一,超过第二名安徽的262.03万辆两倍。作为头部两个汽车大省,安徽和广东的产量何以在半年内突然发生落差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