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芒种的由来和习俗(芒种至,仲夏始:节气的起源、习俗、美食与文化)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3 08:22:50    
[24节气·芒种]

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此时太阳到达黄经75°,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

芒种一词,最早见于两汉时期的著作《周礼》:“泽草所生,种之芒种。

意指有芒的稻谷类作物可以播种。

而元代吴澄在《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进一步解释:“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在这个时节,稻谷开始抽穗,稻芒逐渐显露,因此得名“芒种”


下面,我们一同探究芒种的节气起源与习俗、美食等内容吧!


一、芒种的起源

芒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农业社会。

在古代农民的经验中,芒种节气是稻子生长的关键时期。稻谷在这个时期往往长出一片片翠绿的芒,由此得名。

芒种一词也可以引申为“麦穗熟了”,意味着农作物已经进入成熟期。

清代学者陈三谟在《岁序总考》中详细解释了芒种的含义:“芒,草端也;种,稼种也;言有芒之谷此时皆可稼种,故谓之芒种,乃五月之节气也!

在古代中国,芒种节气是传统农耕文化中的重要节点,农谚有云:“芒种节气,夏耕大庭。

这表明芒种节气是春耕和夏耕之间的过渡阶段,农民们要在这个时候进行夏季作物的耕种工作。

刘文辉·廿四节气图之芒种,珍宝馆|

随着时代的发展,芒种节气的意义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逐渐改变。

古代,芒种节气主要是由农民们用来参考田间劳作以及农作物的生长状况。

然而,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对芒种节气的关注逐渐减少。但在现代社会,芒种节气的意义已经转变成了文化传承和庆祝活动。



二、芒种的传统习俗

1、安苗祭祀

芒种安苗祭祀是安徽绩溪等皖南地区的农事习俗,起源于南宋时期,并在明清时期逐渐兴盛。

这个习俗主要是为了祈求秋天时庄稼能够有个好收成,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百度|

每到芒种时节农民们种完水稻后,家家户户都会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

同时,在田头地角会鸣锣、烧纸、插小红旗,以示庄重。

在一些地方,还会请僧侣做斋,然后撑旗打鼓,抬着太尉老爷巡游田阪,进一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绩溪芒种安苗节·抬着"汪公"巡视,百度|

这个习俗,寓意着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平安。

安苗祭祀不仅是对农作物的祈祷,更是对自然恩赐的感恩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


2、送花神

芒种送花神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一种传统习俗,尤其在汉族地区较为流行。

这一习俗起源于民间传说,农历二月十二日是百花生日,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表达对花神的敬意和感激。

而到了芒种时节,百花开始凋残、零落,人们便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并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李梦恬·《江南·芒种》,珍宝馆|

送花神的习俗中,人们会精心准备。

首先是要穿着整齐,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因为花是美的,送花的人也要体现出对美的尊重

其次,人们会准备好花神上路的交通工具,如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或者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作为送行的仪仗

在仪式上,人们会将五颜六色的丝绸带挂在花枝上,或者将落地的花瓣重新贴在树体上,寓意着花朵永不凋谢,即生命永续

王斌·送花少年,珍宝馆|

送花神的习俗在《红楼梦》等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其中描述了女孩子们打扮得“花枝招展”,用花瓣等物品制作仪仗,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的盛况。

《红楼梦》送花神剧照,豆瓣|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传统习俗已经逐渐消失,不再被广泛传承

总的来说,芒种送花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习俗,它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也展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虽然这一习俗已经逐渐消失,但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仍然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


3、田间采花

在芒种这一天,人们还会去田间地头采摘鲜花,或者自家花园中观赏百花齐放的美景。

百度|

这个活动不仅能让人们欣赏到美丽的花朵,还有助于舒缓压力,增加身心的愉悦感。同时,这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提醒我们要珍惜和爱护自然环境。


4、芒种婚礼

在一些地方,芒种也被视为结婚的好时机

百度|

人们认为,在这个节气中结婚,可以获得丰收和幸福的祝福。

因此,很多新人会选择在芒种这一天举办婚礼。

他们会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邀请亲友们共同见证他们的幸福时刻,并祈求美好的未来。



三、芒种的美食文化

1、煮梅——酸梅汤

芒种时节,气温逐渐升高,人们容易感到口渴和疲倦。

此时,煮上一壶酸梅汤,不仅可以解暑降温,还能提神醒脑。

百度|

酸梅汤的制作方法简单,将乌梅、山楂等食材加水煮制后加入冰糖调味即可。

酸梅汤不仅口感酸甜可口,还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夏日多饮对身体有益。


2、赤小豆薏仁米粥

芒种时节气候不稳定,人们容易感到湿热难耐

此时食用一些祛湿的食物有助于身体健康。

赤小豆薏仁米粥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它用料简单,只需将赤小豆、薏仁、黑豆等食材洗净后浸泡一晚,再加入燕麦片、冰糖等食材熬制即可。

百度|

这道粥品不仅口感丰富,还具有祛湿、清热、解毒等功效。


3、绿豆糕

绿豆糕是芒种时节的一种传统美食。

百度|

它以绿豆粉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口感清甜爽口。绿豆糕不仅美味可口,还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维生素等对身体有益。

在芒种时节食用绿豆糕不仅可以解暑降温还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4、食新麦


芒种吃新麦饭是中国传统节气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习俗,它不仅体现了农民对丰收的庆祝,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养生智慧。

芒种时节,小麦成熟收获,人们称之为“食新麦”或“吃新麦饭”。

这个习俗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

农民在收获新麦后,会将其磨成面粉,制作成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等,来品尝新麦的馨香,感受丰收的喜悦。同时,这也是对土地和上苍恩赐的一种感谢和敬畏。

在这个节气中,吃新麦饭有着多重意义。

首先,它是一种庆祝丰收的方式,代表着农民们辛勤劳作的成果得到了回报。

其次,吃新麦饭也是一种祭祀神灵和祖先的活动,人们通过这一习俗祈求神灵和祖先的保佑,希望未来能有更好的收成

此外,新麦饭还具有养心安神、除烦、补虚的功效,符合芒种时节人们养生的需求。

在芒种时节,吃新麦饭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有的地方会直接将新麦磨成面粉,制作成面食,有的地方则会将新麦与其他食材一起煮成饭。

在制作过程中,人们还会根据地域和口味的不同,加入各种调料和配菜,使得新麦饭更加美味可口。

百度|

总之,芒种吃新麦饭是中国传统节气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习俗,它体现了农民对丰收的庆祝和对神灵、祖先的敬畏之情,也蕴含着深厚的养生智慧。这一习俗至今仍在一些地区流传,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芒种的文化内涵

芒种节气不仅代表着农作物的生长和成熟,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首先,芒种寓意着丰收的希望和勤劳的精神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农业生产一直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而芒种则是农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芒种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农作物开始成熟,农民们的辛勤付出即将迎来收获和丰收的季节。

这种丰收带来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激励着人们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

其次,芒种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作为夏季的开始,芒种象征着希望与活力。农民们在这个时节忙碌耕种,为来年的收成奠定基础,同时也期盼着未来的美好生活。

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人们对未来的信心和期待。

此外,芒种节气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在芒种时节,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安苗祭祀、送花神等,这些活动不仅是对自然恩赐的感恩和回报,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这些活动,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底蕴。

总之,芒种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它代表着丰收的希望和勤劳的精神,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