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菜根谭》也告诉给我们的真理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27 10:36:09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菜根谭》之“良药苦口,忠言逆行”。

【原文】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译文】

一个人的耳朵假如能经常听些不中听的话,心里经常想些不如意的事,这才算是敦品励德有益身心的好救训。反之假如每句话都很好听,每件事都很称心,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毒药中了。

【启示】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出自《史记.留侯世家》中的句子。

具体的故事是这样的。

当时的刘邦率领军队势如破竹,进而占领了秦大都咸阳。刘邦便被皇宫中的美色和无数珍宝给迷住了,准备在皇宫中好好地享受一番。即使他的连襟兄弟樊哙亲自前来规劝也无济于事,一心只想尽兴玩乐享受。这个时候,就是最为关键的时刻,如果没有人规劝得了刘邦而就此沉沦下去,估计刘邦也活不长了,更不用说以后建立的大汉王朝了。

历史上那个被誉为“神人”的张良及时出现了,他亲自入宫直接进谏刘邦,不仅很严厉地数落了刘邦一顿,而且还明确告诉了刘邦这样做的极大错误,进而还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并且恳请刘邦听从樊哙的规劝。于是,此时的刘邦幡然醒悟,便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秦的皇宫,并把自己的队伍带出了咸阳城,到郊外的霸上驻军,严令军队军队不许扰民,恭迎当时的西楚霸王项羽到来。

对于这段历史,我们许多人都很是了解。假如当时的刘邦不听从樊哙和张良的建议而霸占秦皇宫,恐怕不久项羽军队的到来之日就是刘邦的覆灭之时。毕竟当时的刘邦的实力和项羽相差甚远,而且项羽也很想杀掉刘邦,即使这样,不久后就上演了一出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刘邦几乎丧命。

我们都知道,创立大唐雄风的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大臣魏征就演绎了无数此类佳话。虽然魏征曾经是自己的敌对方的拥护者,但是唐太宗依然重用魏征,原因就是魏征这个人不仅仅有才,而且是敢于进谏。在威严的朝堂之上,在满朝文武大臣的面前,魏征只要发现了唐太宗的不当之处,就要拼死力谏,多次使唐太宗李世民颜面无存下不来台,即使当李世民生气恼怒想要杀死魏征时,魏征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最终是李世民不仅少了许多错误,而且促使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

所以,当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李世民才会失声痛哭,并且发出了深深的感慨:“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可见,敢于直谏的魏征对于唐太宗李世民多么么重要。

我们可以想象,假如没有了魏征的敢于直谏,唐太宗李世民就会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走许多弯路,同样也不会在政治上取得这样大的成就,更不会在历史上留下这么多精彩纷呈的传世佳话。当然,我们的历史也就不会这么的精彩。

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必然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情和人。当我们面对这些事情和人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保持自己的极大清醒,不要被一些表面的花言巧语所蒙骗,也不要被一些冷嘲热讽所气馁,我们需要的就是,仔细分辨出真正对自己生活和工作有用的东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些话语或许很不中听甚至很是刺耳,但是确实是我们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我们就要坦然接受,而且努力改正完善自己。一些话语即使不是自己身上的不足和缺点,那我们就把它当做是对自己的鞭策和警醒,我们就要不断地在自己的内心里警醒自己今后不犯同样的错误。

这样,“兼听则明,”我们就会不断进步;反之,“偏信则暗”,我们自己就会陷入黑暗的深渊,最终无法自拔,进而导致自己生活或者事业上的欠缺或失败。

“良药苦口,忠言逆行。”说起来很是简单,但是要想真正地做到却并非易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通过一些事情来不断地修炼自己,不断地坚持自己的反思,即使不能够做到“一日三省吾身”,但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就是要多加反思还是对的,也是必须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