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纸间”到“指尖”,齐鲁大地上涌动着全民阅读潮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11:42:00    

阅读是传承文明、启迪智慧的重要途径。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省统计局发布近期对我省18岁及以上居民全民阅读调查情况。本次调查,共完成样本640个,其中城镇512个,农村128个。结果显示,我省全民阅读氛围浓厚,阅读方式数字化、需求多元化趋势显著,但仍存在时间制约、设施利用不足、活动参与率低、新媒体冲击等问题,需引起重视。

(一)超四成受访者有阅读习惯,深度阅读有待加强。

调查显示,41.6%受访者有阅读习惯,其中每天阅读的占19.8%,经常阅读的占21.7%。分城乡看,城镇居民有阅读习惯的占比43.2%,高于农村居民8.0个百分点。分文化程度看,学历的提升促进阅读习惯的养成,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占比最高,为47.0%,其后为大学专科(41.9%)、高中(中专/职高/技校)(38.2%)、初中及以下(32.4%)。从阅读时长来看,平均每周阅读时长在5个小时以内的占67.3%,5个小时以上的占32.7%。

(二)数字化阅读渐成主导,线上渠道优势凸显。

调查显示,数字化阅读崛起,40.0%受访者以电子书作为主要阅读方式,纸质书占比不到两成。从获取书籍的主要途径看,线上阅读平台占比最高,为65.9%,已成为各年龄段主要获取方式。其后依次为自己购买(53.6%),学校、单位提供(19.5%),图书馆借阅(16.1%),亲朋好友借阅(8.1%)。

(三)阅读类型偏好分明,年龄性别差异显著。

总体来看,文学小说最受读者欢迎,占比43.3%,其次为新闻资讯(32.0%)、社科人文(26.7%)。不同年龄段阅读类型各有特色,18-30岁、31-45岁偏好文学小说,分别占比61.1%与39.2%,46-60岁为新闻资讯(44.4%),60岁以上为生活健康(56.7%)。分性别看,男性更关注新闻资讯类内容,占比39.5%,女性更关注文学小说类,占比48.6%。

(四)阅读目的多元化呈现,城乡年龄各具特点。

调查显示,42.2%受访者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休闲放松,占比最高,其后为学习知识(39.5%)、兴趣爱好(33.8%)、教育子女(33.1%)、提升技能(31.3%)、工作需要(24.8%)。分城乡看,城镇居民阅读主要目的为休闲放松,占比43.4%,农村居民为教育子女,占比38.3%。从不同年龄层看,18-30岁、60岁以上阅读主要目的是休闲放松,分别占比53.7%与50.0%,31-45岁为教育子女,占比49.2%,46-60岁为兴趣爱好,占比45.2%。

从调查结果上看,有四方面制约阅读的因素值得重视。

(一)时间因素制约阅读推广。

调查显示,64.8%受访者认为阻碍阅读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占比远高于其他方面。值得注意的是,60岁以上老年群体阅读受到多种因素阻碍,依次为没有阅读场所23.3%、没有时间16.7%、经济成本高13.3%、获取书籍不方便10.0%、缺乏兴趣6.7%。有受访者反映,现在大部分人工作时间比较长,根本没时间阅读,只有在下班后才有空闲。

(二)公共阅读设施利用不足。

调查显示,公共阅读设施的使用率为61.1%,其中经常使用仅6.4%,偶尔使用54.7%,还有38.9%受访者从未使用过。从城乡来看,城镇地区公共阅读设施使用率为64.3%,高于农村地区15.9个百分点。从年龄来看,年龄越大,使用率越低。18-30岁、31-45岁、46-60岁、60岁以上的使用率分别为71.4%、61.7%、48.4%、46.7%。从未使用的原因来看,距离远、更喜欢私人阅读空间、没有公共阅读设施排名前三,分别占比32.5%、29.7%、19.7%。有受访者反映,大型图书馆距离比较远,来回很不方便,而且座位数量有限,比较拥挤,阅读环境不好。

(三)全民阅读活动参与率不足五成。

调查显示,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参与率仅为42.5%。从城乡来看,城镇地区参与率高于农村地区,分别为43.9%、36.7%。从没有参加的原因来看,44.8%受访者不知道活动信息,占比最高,其后依次为时间冲突(36.4%)、缺乏兴趣(16.3%)、没举办过类似活动(14.1%)、活动形式单一(3.8%)。

(四)新媒体冲击加剧阅读碎片化。

调查显示,45.1%受访者认为短视频/社交媒体等会对阅读产生负面影响,其中“严重挤占阅读时间”占9.2%,“有一定干扰”占35.9%,仅11.3%认为能促进阅读兴趣。受此影响,91.2%受访者存在“碎片化阅读”现象,仅8.8%仍以长时段深度阅读为主。

根据结果,调查报告给出四点建议以帮助提升全民阅读。

(一)弹性管理破解阅读时间限制。

建立分时段、分场景的弹性阅读机制,推动各类企事业单位设立员工阅读时间保障制度,鼓励社区开展“亲子共读托管”服务以释放家庭时间。针对老年群体实施“适老化阅读改造”,联合医疗机构开发大字版健康读物,整合社区资源提供阅读伴读等便利化阅读服务。通过多维度时间管理创新,将阅读融入日常生活间隙。

(二)优化升级提升阅读设施服务效能。

优化公共阅读设施空间布局与服务供给,统筹城乡资源,城镇地区推进“阅读圈”建设,农村加强基层阅读点覆盖,解决“距离远”“设施少”问题。兼顾不同年龄层需求,通过智能化设备(如电子借阅机)与适老化改造(如舒适阅读区)提升设施场所吸引力,推动公共阅读空间从“建而少用”向“触手可及”转变。

(三)创新形式激发群众阅读参与热情。

“供给端”与“需求端”双向发力,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全民阅读活动宣传,通过精准推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结合不同群体兴趣设计分层活动,例如青年创意阅读、亲子互动阅读、老年文化分享等,打破形式单一化瓶颈,以多样化、趣味化活动激发主动参与意愿,让全民阅读活动从“被动组织”变为“主动参与”。

(四)双管齐下培养深浅互补阅读习惯。

构建“碎片化阅读+深度阅读”双重体系,鼓励线上平台优化算法,增加优质长内容推荐,减少低质信息干扰。降低图书价格、丰富图书种类,提升纸质书籍对读者的吸引力。通过阅读社群、主题书单、读书打卡等形式引导读者养成深度阅读习惯,尤其关注青少年群体,通过家校协同培养“深浅结合”的阅读模式,避免碎片化阅读导致的认知浅表化,实现信息快速获取与知识长期沉淀的平衡。

(大众新闻记者 孙源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