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县金星村村民将普法宣传带入民宿产业(左上)。 开化县齐溪镇钱江源景区的农家乐(右)。 郭博昊/供图
证券时报记者 郭博昊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人口持续外流所导致的大量农房无人居住被闲置的现象,日益受到关注。如何将这些“沉睡的资产”转化为农民增收的“黄金屋”,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助力提振消费的重要课题。
受访专家认为,通过政策创新与产业导入,闲置农房从“沉睡资产”向“增值资产”转型,不仅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路径,也为县域经济注入了内生动力。《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的出租、入股、合作等模式,通过使用权与资格权的分离,为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打开了通道;但也要避免农民“失房失地”风险,流转土地使用权的同时保留农民资格权,为农民留退路。
从“闲置房”到“黄金屋”
多地探索增收新路径
开民宿、打造艺术基地……在浙江不少乡村,“小而美”的农家庭院通过盘活农户房前屋后的闲置资源,在推动农民增收、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中发挥着多样功能。
在浙江开化金星村,一场“庭院经济”的探索正在悄然改变乡村面貌。通过打造“一屋一院一树一业”的庭院经济模式,村民们的闲置房屋变成了增收的“聚宝盆”。村民老张的院子原本杂草丛生,如今却种满了果树,还开起了民宿,每年收入超过10万元。他笑着说:“以前只觉得房子空着可惜,没想到现在成了‘摇钱树’。”
类似的改变也发生在泰顺村尾村,村里将闲置的老屋改造成“乌养村味馆”,通过整合土地和房屋资源,村集体收入增长了50%。而在东坪村,“忆宿隐柿”IP村味馆的打造,让百年柿子树与闲置房屋结合,村民人均增收2万元。
这些案例的背后,离不开政府的精准引导和创新政策的支持。“近几年,我们通过摸清、盘活闲置资源‘家底’,聚焦产村融合,创新乡村运营,已经开发落地12个项目,为20个村集体增收1372万元,吸引社会资本投资3亿元。”开化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山东财经大学土地科学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曲衍波向记者指出,将农房改造为精品民宿、共享工坊等载体,可承接县域旅游“下沉式消费”需求,不仅能够实现农民住房资产的增值,还能带动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使用权与资格权分离
避免农民“失房失地”风险
放眼全国,如何让更多地区的闲置农房得到有效利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农房闲置并非简单的“无人居住”,而是复杂的结构性问题。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罗明忠向记者指出,家庭小型化以及“建新不拆旧”等问题都会引发农房闲置。曲衍波表示,继承、代际分户等形成的“一户多宅”现象普遍,但现行政策对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如城市居民继承农房)的权益保障不足,引发潜在产权纠纷;同时,受限于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滞后,农房流转存在产权边界模糊、交易规则缺失等制度障碍,也导致资源严重浪费。
面对这些痛点,政策创新成为破局的关键。曲衍波认为,需要构建“存量激活—价值提升—利益共享”的新制度框架。《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的出租、入股、合作等模式,通过使用权与资格权的分离,为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打开了通道。这种模式不仅激活了闲置资源,还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收益来源。
“明晰土地资产产权是盘活闲置农房的前提。”全国政协常委、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钱学明对记者表示,通过建立闲置农房使用权流转交易资产证明书等相关证件,保证土地产权明确,没有相关纠纷,将有助于保障农民和社会资本合法权益,打消双方顾虑,让农民放心交易,让社会资本安心投资。
然而,政策实施过程中也需警惕潜在风险。曲衍波提醒,过度商业化可能冲击乡村生态,资本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可能导致矛盾,而最需警惕的是农民“失房失地”的风险。
钱学明认为,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盘活闲置资产时应设置土地使用年限不超过30年,并建立弹性退出机制,流转土地使用权的同时保留农民资格权,为农民留退路。在收益分配上,在为农民发放退出补偿或流转收益时,采取先发放一部分、后续部分逐年发放的方式,并为其缴纳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提供长期保障。
城乡共振重塑消费新格局
随着闲置农房的盘活进程加速,城乡消费场景的重构正在催生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候鸟式养老”和“周末经济”为代表的新型消费模式,逐渐成为撬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消费升级的杠杆。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候鸟式养老”正在成为城乡消费融合的重要模式。盘活的农村住房可以为城市老年人提供季节性居住空间,形成城乡之间的人口定期流动,带动养老服务、健康医疗等相关产业发展。曲衍波认为,2024年春节,县域餐饮消费同比增长17%,表明盘活农房可成为县域文旅产业链的关键节点。
“周末经济”也成为城乡消费融合的重要载体。城市工作人群利用周末到乡村体验农家生活、参与亲子活动,推动了乡村餐饮、文化体验、户外活动等服务业态的发展。“这种短期、高频的乡村消费行为,将推动乡村餐饮、文化体验、户外活动等服务业态的发展,形成以城市消费为支撑的乡村经济增长点。”曲衍波指出。
“共享经济”模式也将在乡村找到新的应用场景。多位受访专家指出,通过数字平台连接城市需求与乡村资源,农村闲置住房可以实现更加灵活和高效的利用。在提升资源对接效率上,钱学明建议,可运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为乡村旅游赋能,将其应用到乡村综合治理、资源管理、智能匹配房源需求等领域。
日期:2025-08-28 中国经济网贵阳8月28日讯(记者 宋雅静)28日上午,以“数聚产业动能 智启发展新篇”为主题的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在贵阳市开幕。本届数博会由国家数据局主办、贵州省人民政府承办,将举办26场交流活动,34场系列特色活动,1.6万余名嘉宾注册参会,375家中外企业参展。开幕式现场。中国经济网
日期:2025-08-27 湖南日报8月27日讯(通讯员 侯丽霞 袁玉婷)为顺应全球科技与产业变革趋势,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长沙在人工智能与低空经济领域的产业优势,推动“产、学、研、金、贸、用”协同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长沙市对外经济合作企业协会于 8 月 26 日上午召开了人工智能与低空经济产业分
日期:2025-08-18 夏日长空,繁星如织。连日来,韶关乐昌梅花镇的“村BA”篮球赛事如火如荼进行,每晚的激烈角逐不仅吸引了大批村民和周边群众观赛,更带动了当地夜间经济蓬勃发展。哨声划破夜空,激烈的拼抢点燃观众热情,然而,当终场哨响,赛场的活力却并未消退,反而在璀璨的灯光与鼎沸的人声中,迎来了另一场更接地气、更具烟火味的“
日期:2025-08-13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实习生 李星洁“《晏阳初》以平民教育家晏阳初为原型,旨在让观众铭记这位为人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8月12日、13日晚,由陈智林担任艺术总监、秦渊编剧、刘毅导演、李天鑫作曲,雷云、邓发蓉、杨娜等主演的川剧《晏阳初》,作为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剧目,在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连演两
日期:2025-08-11 品质化需求升级之下,科技与政策的协同不断带来新突破。智能科技重构产品逻辑,政策与金融“精准滴灌”,场景升级激活区域潜能。2025年盛夏,中国消费市场在热浪中奏响创新与升级的交响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二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3%,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一场由品质化需求升级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