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山水相融 城园共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10:12:00    

广州市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宣传活动现场。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供图

当南沙湿地的黑脸琵鹭掠过粼粼滩涂,白云山巅的白鹇跃过雾霭氤氲的密林,海珠湿地水杉林间翩跹的翠鸟划破晨光——岭南大地里,两万余种生命正绘制着万物共生的多彩画卷。

作为北回归线穿越的生态要津,广州既承载着千年商埠的烟火人间,更构筑起众多珍稀物种的庇护所。以珠江为脉,以云山为脊,这座城市将“山水相融、城园共生”的岭南智慧融入现代生态实践,让千年商都的繁华与万物生灵的呼吸同频共振。

●南方日报记者 钟晓宇

全民参与

共建绿色生态的广州实践

晨光初绽,越秀公园在鸟鸣啁啾中迎来生态盛会。在广大市民、中小学、高校师生的见证下,黑脸琵鹭、中华穿山甲、画眉等保护物种在舞台缓缓升起,广州2025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全面启航。

5月22日,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广州市生态环境局以“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为主题,在越秀公园举办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活动。

活动通过青年公民行动、科普课堂、珍稀动物标本展及生态市集等多元形式,生动展现了广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阶段性成果,吸引了众多市民、高校师生和小学生参与。

现场发布了《广州市观鸟导览手绘手册》。该手册由学校老师、自然教育机构、观鸟达人共同梳理,筛选广州市极具代表性的30种鸟类、中心城区23处核心观鸟点位,以及番禺、南沙、从化、增城和花都区的6处典型生境,完整呈现“一核多翼”城市观鸟网络格局,为市民观鸟提供实用指南。

同时,四位业内专家、自然导师到场分享了生物多样性主题课程,从生物多样性的理论科普到鸟类生态研究,从濒危物种保护案例到蛇类保护和防治,多角度传播生态保护的专业知识与前沿理念,让科学认知转化为守护自然的集体行动。

同步展出的“自然共生”主题科普展,则通过生态守护成果展、自然艺术创想展、观鸟自然教育特展、城市生态影像志展、野生动物标本展等五大板块,系统呈现广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与生态修复实践案例,激发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自觉。

活动现场还设置10余个主题展位,涵盖十五运会特色生态运动游戏、自然互动装置及生态教育产品展示,将绿色理念深度融入赛事场景。市民在体验“沉浸式动物运动会”时,可同步获取林业科研知识、领取生物多样性保护手册,于趣味互动中强化生态保护认知。

启动仪式后,越秀公园生物多样性自然科普课堂同步启动。近百名中小学生参与了飞羽笔记营、竹林探秘行、绿野运动会等实践活动。

在越秀公园主任刘兴跃的带领下,大湾区高校青年深入越秀公园开展生物多样性调研工作,同时运用“生命网格APP”开展物种观测,实时采集的数据同步汇入广州市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库,有效提升青年群体科学实践能力,以科学行动助力生态保护。

万物竞秀

织密物种存续的“生命网络”

“消失的‘白云金丝’回家了!”5月16日上午,侨众齐心·绿美同行——绿美基金捐赠仪式暨唐鱼重归白云山活动在白云山梅花谷举行,2000尾唐鱼被放归至首次发现地白云山溪流。

从北部苍莽林海到中部繁华绿洲,再到南部滨海生境,自然之力与人类文明在此碰撞出璀璨的生命火花,构建出“新青山、新六脉”的城市山水格局。

作为全球34个生物热点地区之一,广州北枕青山叠翠,南拥碧波万顷,城中水网如织,山海城田交融共生,构筑起“山水林田湖海”立体生态格局,良好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5月18日,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广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评估报告(2025年)》,对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情况实施评估,全面梳理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展。

报告显示,2024年,广州市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取得新突破。水鸟数量逐年增加,海珠湿地新增鸟类7种,2024年观测到黑脸琵鹭91只,数量创历史新高。中华穿山甲在从化吕田多处被监测到,赤麂、棉凫等濒危物种重现城市绿地。

近年来,广州市的生态家底在持续扩容,物种丰富度领跑华南。

据统计,记录陆生脊椎动物457种、维管植物3516种。新物种也在不断涌现。海珠湿地发现新物种海珠斯萤叶甲、海珠珐轴甲、海珠微瓢虫,陈禾洞自然保护区发现新物种广州沿阶草。海珠湿地建成十余年,鸟类从72种增加至202种,昆虫从42种跃升至903种。

奇珍异宝,基因资源同样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依托华南国家植物园种质资源库、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等重大平台,建成华南地区重要的生物遗传资源保藏体系。

广州动物园建成华南虎种质资源库,保存细胞、组织及精液等遗传资源;构建了华南虎人工辅助繁育技术体系。基于本土农业资源,建立了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广州)、国家荔枝香蕉种质资源圃(广州)、国家甘薯种质资源圃(广州)等多个农业种质资源库。

保护行动

从制度到实践的立体守护

在从化风云岭湿地公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松在专类种植基地茁壮生长;增城朱村的稻田里,消失多年的黄胸鹀再度现身,并在此越冬。

南沙湿地、海鸥岛红树林湿地等地作为全球候鸟迁飞线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线”上重要“踏脚石”“加油站”,为黑脸琵鹭、黑翅长脚鹬等数十万只候鸟提供了重要的停歇场所和觅食地。

同时,广州通过开展水松、格木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就地保护,风云岭湿地公园、唐鱼自然保护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植物水松种植繁育基地建设工程,花榈木野外回归试种等方式,实现了珍稀濒危植物种群的有效保护。

在制度保障方面,广州将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目标纳入《广州市打造美丽中国城市样板工作方案》,凝聚全市力量打造“广州样板”。

其中,重点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完善,着力构建就地保育—迁地复壮—种质存续野外回归的珍稀物种保护体系。并全力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构建以华南国家植物园为核心的“1+3+N”广州城园融合体系,选出“北—中—南”3片迁地保护区5个,专类植物展示园26个和生态科普宣教点119个。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批39个科普点经专家评估已验收合格,白云山迁地保护区云溪植物园和云萝植物园,以及广州木本花卉专类植物展示园建成开放,初步构建空间全域覆盖、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城园融合体系和植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截至2024年底,华南国家植物园迁地保育活植物20379个分类群。探索国家动物园创建工作,启动实施广州动物园系列建设项目,对广州动物园进行改造、提升、建设。推进主园区大熊猫馆、穿山甲馆建设。

珠水碧云间,万物共此时。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密码,藏在每个守护自然的行动中。

广州这座底蕴深厚的城市将继续以绿色为底色,持续绘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都市样板,为“多样世界,生生不息”的生态理想写下广州注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