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周丰 通讯员 摇慧敏
4月25日,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在余杭良渚闭幕。
论坛期间,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馆长、专家及相关机构代表等190余名中外嘉宾,分别围绕“博物馆的演变与变革性角色”“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运用”“博物馆作为教育载体与终身学习平台的作用”等主题分享经验做法,以全球对话推动专业领域的交流合作。
博物馆的破茧
从历史守护者到变革新引擎
“我们不仅要保护过去的记忆,更要为展品浇筑新意义。”在主题为“博物馆的演变与变革性角色”的讨论上,哥伦比亚国家博物馆馆长玛丽索尔的观点引发与会嘉宾共鸣。
从故宫博物院到波黑国家博物馆,从巴塞罗那的移动集装箱展柜走进乡村田间到哥伦比亚山区原住民带着古老仪式走进博物馆现代展厅,嘉宾们的发言共同勾勒出一个清晰的博物馆未来图景:它不再仅仅是历史的“保管员”,而是社会变革的催化剂、文化创新的实验室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
论坛现场
转型背后,是博物馆定义的重塑。当博物馆从“教导者”变为“共创者”,文化的生命力才能真正绽放。
如何保护文物?良渚开展了文化遗产共互共享的经验探索,比如良渚老集镇是良渚文化大走廊“文化+”产业带培育工程项目的先行区块,这里建起了施昕更纪念馆,不久前还启动良渚老集镇改造项目交房工作。这种“保古城”与“建新城”的平衡,正是当地创新“文物特区”模式的生动实践。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博物馆的变革早已超越技术层面。博物馆的转型,让这些曾经沉默的殿堂通过创造力重新定义文化边界和对话方式——它们既是记忆的保险箱,更是未来的孵化器。
人工智能时代
让博物馆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
当下,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已经成为全球博物馆界的新趋势。
论坛期间,中外文博专家走进良渚博物院,纷纷佩戴集展示、讲解、互动等多功能为一体的AR眼镜,通过语音助手了解展品历史和背景,甚至在逛街购物时还能通过AI识物功能,快速查询商品信息和价格。据悉,这款由杭州科技创新企业Rokid为良渚博物院量身定制的智能眼镜,令参观者们大加赞赏。“这次亲身体验后,我希望早日能把AR眼镜带给新加坡的观众。”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馆长曾美君在体验后说道。
中外嘉宾参观良渚博物院
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嘉宾们可以一边搭乘无人驾驶观光车,一边观看车内屏幕实时解析五千年前的水利系统。良渚博物院和遗址公园的智能设备,让欧洲博物馆联合会董事会主席兼芬兰博物馆协会CEO佩特拉·哈芙印象深刻,她在论坛上表示:“符合伦理的AI技术不仅可以更好分享国际合作、科研教育、讲述故事等方面内容,更能够敦促博物馆提供更有交互性、包容性的观展体验。”
可以说,人工智能强化了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教育、保护和包容性文化交流空间的作用。与良渚一样,世界各地博物馆同样在发力科技设备对藏品、体验、互动的赋能。
例如,在埃及博物馆,人们将文物、遗产空间进行数据扫描采集,用3D打印方式将其物理形态转换为数字格式,建立大而全的信息档案和数据库,不同展厅也设计了不少静态或者互动的影像,观众可以与展品互动;在西非艺术博物馆,人们利用3D打印技术把文物打印出来,送到学校中让学生们和“文物”进行互动。
“人工智能只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我们的根本目的是记录那些我们缺失的文化和历史中的一部分。”西非艺术博物馆馆长奥尔·蒂苏表示。
藏品比数量更重要
诠释内涵、优化体验是关键
文化可以增加社会的凝聚力。借助博物馆这一平台,可以搭建不同文化之间学习和对话的场景。
“博物馆对推动社会文明进步非常重要,不管你的教育知识层次如何,都可以在博物馆里改变你对世界的认知和价值观。”在南部当代艺术国际双年展总监阿尼巴尔看来,打造一座好的博物馆,藏品数量并不是关键因素,文物本身的特征、价值和带来的教育意义更重要。
智利文化、艺术和遗产部副部长卡洛琳娜则提出,博物馆不仅要传递事实和数据,更要将重点放在藏品的诠释上,向参观者展现这些藏品不同的背景和特征,进一步优化体验感。
总部位于余杭的思看科技,作为唯一中国企业在本届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王江峰向全球同行展示了中国企业如何用毫米级精度的三维建模技术,为脆弱的历史遗存搭建数字“诺亚方舟”,其展示的三维扫描技术可精准还原文物纹理与空间结构,更突破性地应用于古建筑整体数字化,引发国际专家热议。“技术是连接古今的桥梁,让每一件文物都成为终身学习的交互节点,这才是文明传承的终极价值。”
文化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流行,本质是全人类最朴素、最相通的价值共鸣。加强文化交流传播,更好展示浙江“重要窗口”形象,也是时代课题。
作为本次论坛举办地,余杭有很多文化IP,“良渚”是最亮眼的金名片。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对于加快建设一流历史文化名城新中心来说,余杭需要持续打好“良渚牌”,通过办好“良渚论坛”、博物馆高级别论坛等世界级文化盛会,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世界一流考古机构,不断增强良渚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构筑起全省文化新高地。
中外嘉宾参观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4月中旬,良渚文化大走廊二期“十大工程”正式发布,涵盖文物保护、文化产业、文旅项目以及民生福祉等领域。良渚文化大走廊是国内首个以廊道式推进文化发展的区域,在首期“十大工程”中,良渚文明循迹之旅工程一期已经完工,良渚艺创综合体、径山茶文化公园样板段梦山径开门迎客。二期“十大工程”接力起航,不仅延续“保护第一”的底色,更在产业赋能、国际交流等领域展开新探索。
未来,良渚将继续加强世界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加快形成文化“拳头”品牌,构建起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努力开创浙江文博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注入新活力。
图源:由主办方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
日期:2025-04-29 4月28日,河北省第十一届惠民阅读周暨2025惠民书市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丛书”·《神笔马良绘本》经典故事分享活动引发热潮。著名阅读推广人、《神笔马良》作者之子洪画千携经典作品与现场读者展开深度对话,成为本届书市主题活动的亮点之一。《神笔马良绘本》经典故事分享活动现场活动现场,《神笔马良绘本》
日期:2025-04-29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周丰 通讯员 摇慧敏4月25日,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在余杭良渚闭幕。论坛期间,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馆长、专家及相关机构代表等190余名中外嘉宾,分别围绕“博物馆的演变与变革性角色”“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运用”“博物馆作为教育载体与终身学习平台的作用
日期:2025-04-29 来源:新华网 记者 汤阳 李东标春日江淮,一路繁花,科创潮涌。4月26日,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以下简称“科交会”)在美丽的巢湖之滨拉开帷幕。本届科交会吸引了海内外两千多家企业和近两百所高校院所参展,首发首展科技成果占比近30%。从新能源汽车的产销两旺、到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从低
日期:2025-04-28 佛山提出,将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扩面提质,编制实施专项规划,健全多元投入机制。禅城区近日召开的会议也明确,将全面铺开、全速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禅城土地开发强度已超80%,耕地集中于南庄镇。禅城在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存在哪些发展困境,如何破局?如何加快园区整合优化、提
日期:2025-04-27 川观新闻记者 钟帆 摄影 韦维在高校的课堂上,当AI可以帮助学生自学,老师存在的意义何在?去年底,电子科技大学公布了首批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本科教学教改项目立项名单,103个人工智能赋能项目获立项。而在此之前,该校还出台《电子科技大学加强人工智能教育和大力推进探索实践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