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潮声丨当你老了,“TA”来陪你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5 07:32:00    

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于山 肖暖暖

“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一首老歌在低吟浅唱中勾勒了一幅暮年图景。

从现在开始,在一旁陪伴老人打盹,倾听老人回忆青春的,可能还有养老机器人。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进步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期盼,智能机器人能在老龄化社会发挥重要作用,在养老领域承担更多角色:协助老人行走、照护老人身体、陪伴老人缓解孤独感……

今年以来,各种功能的机器人在全国各地的养老机构投入使用,这些过去只存在科幻中的机器人,如何改变养老领域,未来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老年生活?

养老机器人“小试牛刀”

“小悉小悉,我是谁?”“你是胡淑姿奶奶。”“你是唐桂凤奶奶。”

杭州市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一个寻常的中午,胡淑姿和唐桂凤坐在一起,跟机器人小悉聊天。听见小悉准确地叫出她们的名字,两人笑得眯起眼,直夸“小悉怎么这么聪明?”

小悉是一个外形偏卡通、憨态可掬的机器人,具有安全巡逻、视频通话、智能代送、健康检测、健康档案等功能,今年6月,小悉在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正式上岗。

今年6月,小悉在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正式上岗。于山摄

“老人觉得新奇,喜欢和它说话。嘴挺甜的,还会给老人讲故事,像机器人孙子。”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院长助理董姗姗告诉记者:“小悉现在是我们的小帮手,在房间巡逻,老人能通过它跟护工视频通话,它还可以送些小物品。而且它前后都有摄像头,还有跌倒警报,有它看着老人,放心多了。”

远在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也有一台机器人,叫“裴裴”,能说会道、善于倾听,找它聊天的人络绎不绝。它能提供不间断的陪伴,还配备了智能健康监测系统,可实时监控老年人身体的各项关键指标,并长期监测老年人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有状况时迅速发送预警信息。

“小悉”和“裴裴”等养老机器人正慢慢走进老年生活。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占全国人口的22.0%。预计到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占比超过30%。在浙江,截至2024年末,老年人口数量与比例均创十年来新高。

随着老龄社会到来,提升老年群体生活品质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议题。在关于未来养老模式的探索中,智能机器人技术被赋予重要期待。

今年以来,围绕老年生活的多样需求,各种功能的养老机器人,在各地陆续试点推广、投入使用。

外骨骼机器人让失能老人重新站立。西安市碑林区第一爱心护理院里,68岁的杜宏长期坐轮椅,现在借助外骨骼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和行走。

“踏山”外骨骼机器人帮助老人上下楼。

同样功能的外骨骼机器人在杭州也实现了量产。杭州智元研究院针对养老应用,推出了“踏山”和“搬山”两款产品。杭州智元研究院智慧助力助行事业部负责人任敬伟介绍,“‘踏山’主要为老年人髋关节提供支持,减少髋关节压力,让行走更有劲,爬楼梯也更省力。‘搬山’专为搬运设计,护工在搬运搬护时就能大幅减轻负荷。”

让老人吃得好,也是机器人的职责。丽水市云和县百龄帮凤凰家园长者养护中心引进能炒2000多个菜的“小管事”炒菜机器人,解决了养老院厨师不稳定的难题。炒菜机器人内置老年人菜谱,满足老人对口感和营养的需求。“小管事”机器人创始人潘江长说:“炒菜机器人根据老人餐饮的要求,按低油、低糖、低盐、软糯的要求设计菜品,能够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减轻工作人员负担。”

此外,洗头机器人、智慧养老情感陪护机器人、居家服务机器人……也先后在深圳、重庆、上海等地的养老机构投入使用。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所数字经济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陈知然表示:“从人口老龄化的现实情况和需求出发,养老机器人会是巨大的蓝海市场。”

“机器人孙子”会如何进化?

这些年,机器人一直在“进化”。

早在2016年,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就曾引进过5台养老机器人“阿铁”,其主要功能包括提醒服药、定时巡房等,能表演舞蹈和唱歌,能视频通话、播放电视节目,还可以通过手机APP遥控。不过,由于“阿铁”仅支持标准普通话的语音识别,以及工作流程衔接存在问题等,在2018年后主要保留娱乐功能。

“阿铁”在当时看来已相当“高科技”,而现在面市的养老机器人,不仅机械部件更加可靠,人工智能方面也有很大的进步。

“小悉”等养老机器人正慢慢走进老年生活。姚颖康摄

“小悉的身高是1187毫米,方便老人坐着跟它交流,特地设计的偏卡通外形也是为了让老人更有亲切感。”小悉的生产商骅羲科技创始人闫春秋告诉记者,小悉上岗后仍会根据实际使用进行升级优化,如增加自动抬头或低头的功能,让小悉直面老人。

“现在小悉测血压、体温等,还是需要人工穿戴上测量设备,希望以后能更方便。比如它能不能自己就有手,握一握老人的手腕就能自动测量。”董姗姗说。在功能上,养老机构还希望小悉能做得更多。

“小管事”炒菜机器人也接到了新的需求,尽管它能做的菜增加到了3800多道,其中1800多道为老人餐,但老人想吃药膳。开发制作药膳的功能,也提上了议程。

怎么变得更聪明更实用,这也是许多人对养老机器人的期待。在这种期待中,机器人在不断“进化”。

闫春秋表示,下一代的“小悉”将拥有机械手,“上半身更像人形机器人,拥有手臂后,可以进行更多精细化的操作。”

真切的需求正催生市场的蓬勃发展。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共有45.17万家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同时,2024年全国新增30多所普通高校成功备案“机器人工程”专业。养老机器人不仅国产化率高,且人才培养也日趋完善。

任敬伟认为,中国在机器人领域已有足够的技术积累,下一步将主要面向场景、根据用户需求打磨完善产品。

腾讯首席科学家、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主任张正友说,希望通过养老场景去牵引技术研发。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研发了机器人“5号”,张正友说:“它可以把老人从床上搬到椅子,可以辅助行走,防止摔倒,可以做协助轮椅上斜坡之类的工作。”随着用户越来越多,需求越来越具体,提供的数据和样本越来越丰富,养老机器人也会发展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完善。

其实,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养老机器人,并没有标准答案。目前,业内主要根据需求将养老机器人分为三类:侧重身体机能恢复的康复机器人、提供日常照护的护理机器人、满足情感需求的陪伴机器人。

今年2月,我国牵头制定的世界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发布,以超前的眼光展现了机器人未来的更多可能。

这一标准下设计的养老机器人,支持语音、手势等简单交互操作,同时还有续航时间长、保护隐私、跌倒识别准确率高、紧急报警延迟短、支持家属医护人员三方联动通信等特点。

《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 受访者供图

该标准的制定人马德军认为:“未来的机器人是可以有温度的。”在物理层面,用上“电子皮肤”,可以调节温度,并不会冷冰冰。在精神层面,养老机器人可以陪老人聊天,还可以通过语音、表情、交互等“感觉”到老人的情绪变化。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助力老年人重新融入社会。

“六边形”机器人,何时能走进家门

人们对机器人养老的讨论和想象早已有之。

记者去年8月曾向科幻作家刘慈欣提问,“机器人能解决养老问题吗?科技会让未来变好吗?”

刘慈欣说,养老是件复杂的事,从目前的技术来看,尽管人工智能在近几年有了巨大的突破,发展很快,但距离还十分遥远,但希望这一天能够早点到来。他也坚信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

仅仅不到一年,今年6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记者了解到,围绕康复照护、失智早筛、情感陪护、失能助浴等领域,浙江省内有多家单位申报。

骅羲科技也联合高校、养老机构报名参加。“首先,政策导向很明确。”闫春秋说,国家在鼓励这个行业发展。近年来,我国正持续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

技术层面,确实也还存在短板。当前,一些机器人产品也存在界面复杂、响应延迟等适老化设计上的不足,导致老年人使用困难。

为了便于老人使用,语音操控是较为通用的方式。闫春秋介绍,“小悉能听懂100种方言,但是吴语区方言较难准确识别,目前业内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与此同时,也有专家认为,在内心、情感、情绪等领域的需求方面,人类是无可替代的。由于缺乏真实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交流,机器人只能替代日常照料的小部分基础功能,远不能与老人形成情感共鸣。

杭州市西湖区古荡街道,机器狗“小西”通过语音与老人互动。中新社记者 吴君毅 摄

还有长周期服务的稳定性、复杂的实际应用场景、用户不断衍生的新需求,以及随着机器人广泛使用出现的法律、伦理等问题,都是养老机器人发展道路上要解决的问题。

陈知然说,所有机器人中,最难做的就是养老机器人,如智能程度、行为控制精确度和老人的复杂需求等,都是现实难点。现在,许多专攻某一主要功能的机器人已经逐渐进入养老场景。未来,多功能集于一身的养老机器人应该会成为行业主流趋势。但要从一个单一功能的一个机器人变成全能型“六边形”的一个战士,还需要有很多数据进行迭代和应用。

当前,养老机器人成本普遍较高,也是导致大规模落地困难的实际原因之一。在业内人士看来,困难固然存在,但趋势已不可挡。闫春秋认为,从技术看,仅护理型机器人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陪护型机器人和康复型机器人相对更容易落地。

机器人养老,已不再是科幻题材。陈知然表示,仅在浙江省内,杭州、宁波等地都在机器人整机、相关配件以及大模型的技术有所布局,预计随着电池续航、控制大脑、电子皮肤等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在未来3年至5年内,会在养老、医疗、物流场景中涌现出更多的应用。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曾表示,陪伴型机器人可能在未来3年左右进入家庭,能对失能半失能老人进行护理的机器人有望在未来5年左右进入家庭。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兴亮预测,未来10年内,养老机器人的推广将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试点推进期,先在一些养老机构、高端社区进行试点;第二个阶段初步分配期,一些中高收入家庭,或一些政府帮助的低收入家庭,先使用养老机器人;第三个阶段进入国家分配期,机器人会像家电一样普及。在这个过程中,养老机器人的价格也会逐渐下降。

养老机器人走进寻常百姓家,不会太遥远。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