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传增
周坤朋(左一)在施工现场与技术人员交流。 侯云鹏摄(人民视觉)
地下640米深,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2号竖井工区,记者见到了工区经理周坤朋。此时,他正在一处作业面和技术员、工人讨论施工方案。上百台机械设备在狭窄的洞内轰鸣,隧道内湿热的空气给他的眼镜片蒙上一层白雾。
找周坤朋的这段路,不好走。
先乘坐一部形似铁罐笼的电梯从地面下井,随着“铁罐笼”下降,阵阵热浪扑面而来,巨大的噪声在耳边回响。5分钟后,“铁罐笼”到达井下施工平台。前往作业面的路由积水和泥沙形成,与其说是“路”,不如说是“沼泽”,胶鞋陷进去要费很大的劲才能拔出来。不到1公里的距离,记者走得满头大汗。
自从2013年来到云南修建铁路,这样的路,周坤朋早就习以为常。“云南地质结构复杂,挖隧道的困难不少。比如高黎贡山隧道,就被业内称作‘最难修的铁路隧道’之一。”周坤朋顿了顿,“不过,越是艰险,越要向前。”
周坤朋是河南人,2009年刚毕业,他就来到中铁隧道局,投身铁路建设。2013年6月,他被派往云南文山,参与修建富宁隧道。
起初听说要来云南工作,周坤朋还有些兴奋:“富宁隧道经过普者黑等多个著名景区,工作之余,可以去逛逛。”
但来到云南后,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云南地质地貌复杂,隧道建设不但要时刻面临高地应力、高地热、富水、有害气体等风险,还要随时应对溜坍、突泥涌水、软岩大变形等地质灾害。
以富宁隧道为例,施工经过的区域为喀斯特地貌,隧道开挖时经常遇到溶洞。“隧道基底位于溶洞范围,地基不稳易沉降,影响施工和后期运营安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时任工程部长的周坤朋和团队一起创新施工方案,按照修桥的方式在隧道底部打桩盖梁,在隧道中先架起一座“桥”,再开始修建隧道。
2015年12月,历经1800余天的艰苦奋战,富宁隧道全线贯通。卸下满身疲惫,周坤朋本想趁着难得的空闲,回老家河南看看,但此时,中老铁路即将全线开工的号令吹响。
“作为一名工程人,有机会参与‘一带一路’重点工程建设,必须全力以赴。”周坤朋又一头扎进另一座大山,开始参与修建中老铁路新平隧道。为了照顾妻儿,他把妻子和年幼的孩子接到项目上来。
新平隧道又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隧道全长14.8公里,共穿越7条断层破碎带。所处山体富水,围岩松散、破碎,这次修建隧道的难度可想而知。
新平隧道施工期间突泥涌水频发,2000立方米以上的突泥涌水就发生了30多次。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通车任务重……周坤朋早出晚归,几乎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工地上。即便妻儿都住在工地生活区,他也鲜有时间陪伴家人。“云南美景数不胜数,但我几乎没带家人出去旅游过,对孩子的照顾也不够。”谈及家庭,周坤朋言语中充满歉意。
穿山越岭,却无心看风景。在云南,周坤朋共参建了3条隧道,总长72.5公里,全部通车后,通过时间约30分钟。为了这30分钟,周坤朋扎进深山,一干就是12年。而像周坤朋这样的建设者,还有很多。
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全线通车,作为施工代表的周坤朋受邀体验首发列车。许多住在周边的群众第一次乘坐火车,在车厢内载歌载舞。欢乐的场景至今让周坤朋记忆犹新。“看到边疆地区的铁路基础设施日渐完善,便利群众出行,我觉得这些年的付出很值得。”周坤朋说,他将继续坚守在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建设一线,确保隧道安全贯通,助力大瑞铁路早日全线通车。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24日 04 版)
日期:2025-07-09 当地时间7月8日,匈塞铁路文化融合之仲夏年会在布达佩斯举办。活动以“高奏丝路乐章 共铸黄金航道”为主题。 中国驻匈牙利特命全权大使龚韬,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于运全, 匈牙利建设与交通部部长专员贝雷格萨西·佐尔特(Beregszászi Zsolt), 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副校长 费凯泰·久拉 (Fek
日期:2025-07-05 中国甘肃网7月5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截至7月5日12时,在省交通运输厅、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的指导调度下,陇南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昼夜鏖战、逆行冲锋,成功抢通省道206线K99+400段(武都区枫相乡强家湾村)受损道路,随着最后一处受阻路段打通便道,陇南境内11条国省干线公路已全部抢通。
日期:2025-07-01 现代大型农业机械。智慧驾驶座舱系统。徐磊 战丽娜摄□徐磊 战丽娜 本报记者 姜斌 刘畅“这新型联合收割机是好啊,算是咱们区域内收割机中的天花板了吧。”这几日,北大荒农业股份二九〇分公司青年农民路京东又一次成为种植户们热议的焦点。只因在他的院子里,同时停了两台“大家伙”。看着眼前这两台新型农业机械,围
日期:2025-06-20 央视网消息:黑龙江各地农业生产已经进入夏管阶段,在北大荒集团共青农场,当地利用自走式变量喷雾机,结合多光谱遥感扫描技术,更加精准高效地除草。这是黑龙江共青农场天津庄管理区的一片玉米地,新型自走式变量喷雾机按照设定好的路线,在北斗导航系统的引导下正在进行喷施作业。灵活的喷杆宛如展开的“羽翼”,肥料、除
日期:2025-06-18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李卫东、吴涛、张威)在水稻生长的黄金时节,咸安向阳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6000亩广袤的水稻种植基地上,一幅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技术人员熟练操控无人机,有序开展一季晚稻飞播与除草剂喷施作业,以安全高效的轻简化栽培模式,播撒下丰收的希望。走进一季晚稻种植区域,工人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