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参保群众近1.9亿 长护险承保数据单迎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5 00:19:00    

参保群众近1.9亿人,累计筹集资金过千亿元,支出超过850亿元……时隔几个月,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承保数据单迎新。7月24日,国家医疗保障局(以下简称“国家医保局”)副局长李滔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长护险试点地区探索形成了基本制度框架,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长护险制度综合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累计惠及超200万名失能群众

失能使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受限,依赖他人协助,对于家庭而言,承担老人护理责任的家庭成员不仅需付出较高的机会成本,还会因此面临诸如失业、收入降低、健康状况恶化等各类风险。长护险制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减轻老年人等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后的日常照料护理费用和事务负担,努力解决失能人员长期护理的后顾之忧。

据了解,国家医保局会同有关部门,在2016年组织了15个城市开展长护险制度试点工作,在2020年又将试点范围扩大至49个城市。“目前国家医保局还在持续扩大范围,参保群众近1.9亿人,累计筹集资金过千亿元,支出超过850亿元。”李滔表示。“十四五”期间累计惠及超200万名失能群众,减轻群众护理服务费用负担超500亿元。

李滔也表示,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建立适应我国基本国情、制度逐步覆盖全民、政策规范统一的长护险制度,进一步织密织牢民生保障安全网。

“长护险的扩面进展体现了制度建设的显著成效和战略推进的坚定决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书记赵明表示,从2016年首批15城试点到2020年扩展至49城,这一规模扩张不仅验证了制度的可行性,更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试点地区已初步构建起涵盖筹资机制、待遇保障和管理运行的制度框架,并通过15项配套政策持续夯实基础,为全国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赵明也表示,虽然当前覆盖面仍以试点城市为主,但参保人数持续增长、保障效应逐步显现(如惠及超200万失能群众、减负超500亿元),表明扩面工作正沿着“十四五”规划和三中全会要求的“稳步建立”向“加快建立”的路径稳步迈进,其缓解家庭负担、服务老龄化大局的民生价值日益凸显。

需多维突破瓶颈

需要关注的是,长护险被写入了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立长护险制度。

长护险制度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背后,是老龄化进程加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

老龄化加剧不仅意味着老年人口占比增加,也暗含着该群体失能风险攀升及照护诉求增加等现实问题。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数据,我国失能失智老人已超4500万人,平均每6位老年人中就有1位需要长期照护。

不过,从现阶段长护险发展情况来看,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筹资难、下乡难、护理队伍人才短缺、护理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和公众认知不足等。

在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看来,长护险扩面成效显著,试点范围、参保人数、资金规模持续扩大,制度框架初步建立,既减轻了失能家庭负担,又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但扩容仍面临筹资机制不完善、护理队伍能力不足、评估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建议构建多元筹资机制、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完善评估标准和管理。

对于扩容长护险保障网面临的挑战,赵明也表示,一是服务供给与专业能力不足,护理人员数量和机构规模虽增长快,但相较于快速扩大的失能群体需求仍存缺口,且专业照护师培训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二是制度统一性与可持续性压力,试点地区政策差异可能阻碍全国统筹,而长期千亿级资金支出需建立更科学的精算模型和动态筹资机制以应对人口结构变化;三是产业协同与风险管控复杂度高,在拉动养老健康产业投资超500亿元的同时,需平衡服务质量监管、费用控制和防止道德风险。

对此,赵明认为,可以加速培育专业护理队伍,扩大职业培训规模并完善薪酬激励;推动数据共享与精算创新,建立全国失能数据库以支持精准定价和动态调整筹资标准。

北京商报记者 胡永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