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新茶饮新品因冰块过量问题遭消费者在社交媒体吐槽。图/网络截图
近日,据九派新闻报道,某新茶饮新品因冰块过量问题遭消费者在社交媒体吐槽。多名网友实测发现,标价23元/杯的奶茶,冰块占比高达30%以上,即便选择“少少冰”,杯内仍被塞入大量冰块,融化后饮品量不足杯体三分之二,被调侃“三分之一的钱买了空气和冰”。
“明明是卖冰的,还送了杯奶茶”,饮品过量加冰已不是新现象。早在2023年8月,中国消费者协会与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就曾联合发文,倡议饮品加冰需以尊重消费者合法权益为前提。然而,由于倡议不具有强制性,且饮品加冰也着实难有一个统一操作标准,所以,仅靠商家自觉很难解决问题,治理这一痼疾依然离不开外力监督。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花了钱自然希望得到与之匹配的产品和服务。当一杯奶茶中冰块占比过高时,消费者难免会产生被欺骗的感觉,这实质上是对消费者自主选择权与公平交易权的漠视。
在接受采访时,涉事品牌旗下有门店回应称,“严格遵循标准操作规范”。但如果所谓的标准,就是让大量冰块占据奶茶杯的空间,这样的标准是否合理?又是否真正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
近年来,随着新茶饮市场烈火烹油般地扩张,各类品牌层出不穷,竞争愈发激烈。一些商家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不惜在产品质量上做手脚。冰加得多了,其他材料自然就少了。这里面的成本控制意图一目了然。
但这种做法,无疑是短视的。长期来看,损害的不仅是消费者的利益,更是整个茶饮行业的健康成长。消费者在遭遇类似问题后,可能会对整个茶饮行业产生信任危机,从而影响行业的整体销量和发展前景。
客观来讲,商业的逻辑是多面且复杂的,企业在不同阶段、不同市场、面对不同消费者,都会选择于自身最有利的经营方式。但商业世界总归有一个底层逻辑,那就是在追求创新和利润的同时,不能忽视消费者的权益。企业经营花样再多,愿景再宏大,也不能离开“消费者权益至上”这个第一性原理。
于这样的认知之下,相关企业就不能把消费者的吐槽与媒体的监督,当作“挠痒痒”“耳旁风”,而应该真正重视起来,倾听消费者的声音,认真对待媒体的监督,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
比如,可以重新评估产品的冰量标准,根据消费者的反馈进行调整;加强对店员的培训,确保消费者的需求能够得到准确地满足;建立更加完善的投诉处理机制,让消费者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新茶饮是一个千亿规模的赛道,红利尚未见顶,市场仍待开发。正如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所言,“消费者不是别人,他是你的妻儿。”消费者从来不是傻子,商家只有真拿出货真价实的产品,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去买单。
撰稿 / 余本鲁(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李立军
日期:2025-04-15 来源:人民日报 不等不靠不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努力把积极因素转化为实绩实效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主动适应并引领未来的变化,正是把握先机、立于潮头的关键暮春时节,海南传统旅游旺季进入尾声,但三亚国际免税城里依旧客流涌动。许多品牌门店外,消费者排起长龙。提振消费举措激发的消费热情、“演
日期:2025-04-15 他们是文化的播种者,也是民心的倾听者。他们,就是文化特派员。他们既当“贴心人”又做“实干家”,用一场场活动激活乡村文化基因,用一个个产业项目赋能乡村振兴。群众的笑脸,正是这场文化深耕最真实的答卷。特此,龙湾区融媒体中心策划并推出“我是文化特派员”系列采访报道,用最真实的故事、最鲜活的画面,记录他们的
日期:2025-04-15 2025年一季度中国外贸“成绩单”揭晓,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0.3万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平稳开局。回到当下,面对风高浪急的外部环境,应对关税冲击,向内求稳,向外求变,如何帮助企业稳住外贸基本盘?出口转内销如何转?《新闻1+1》连线中国贸促会全国委员会特邀顾问洪俊杰,进行分析解读。多方发声
日期:2025-04-14 4月13日,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下称“消博会”)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本届消博会以“共享开放机遇,共创美好生活”为主题,吸引来自71个国家和地区的4100余个品牌参展,65家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同台竞技,规模再创新高。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在现场注意到,包括喜茶、奈雪的茶等多家头部新茶
日期:2025-04-14 央广网北京4月14日消息 国新办1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在会上表示,一季度,我国出口规模突破了6万亿元,实现6.9%的较快增长,在压力下展现了较强的韧性。可以从需求、创新和竞争力这几个方面来看:国际市场需求方面,一季度,全球制造业PMI均值是49.9%,高于去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