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周末人物|王昭海:翰墨润泽四百童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06:33:00    

当今世界有多少种文字?因为统计口径不一,所得出的数据多样,从2000多种到7000多种不等。但有一点是确定的,目前全世界有且只有一种文字,它的书写可以变成艺术,一种全世界都可以欣赏的艺术。那就是汉字,这种艺术叫书法。

王昭海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他平日里寡言少语,记者认识王昭海三年了,听他说的话还不如看他写的字多。

教书法课6年多,王昭海带出400多名学生,却没拿过讲课报酬。他还多次组织红色主题公益书法展,展品拍卖所得全捐给了贫困大学生。

这些事,王昭海从没主动说起过。

(一)

“不要大声训孩子”

“短横在上下写宽”、“左小靠上,右小靠下”……3月30日,济南留学人员创业园,海纳艺术学校的一间教室里,王昭海正在教学生基本的楷书技法,黑板上用粉笔写着口诀要领,中间贴着一张宣纸。

当下时节,户外阳光温暖,带孩子游玩的年轻父母,上身只穿一件短袖。室内却还有几分寒意,王昭海身着黑衫衣和深蓝色西装外套,腰身略显佝偻,他用毛笔在贴到黑板的宣纸上一笔一画写字示范,有些吃力。

听这堂书法课的共有4人,有3名小学生,还有大学毕业已经成为海纳艺术学校实习工作人员的张嘉轩。

一位退休老人,6年教出400多名学生,不知道的人,会以为王昭海教书法是几十个学生的合堂课。“都是小班制。”海纳艺术学校校长高滕说。一个班最多10个学生,通常就是三四名学生一个班,很多环节王昭海要一对一、手把手地教。

“笔要拿稳,心要静。”在黑板前讲完要领,王昭海坐到付俊熙身边,轻轻拿住他手中毛笔的上端,带着他一起写字。付俊熙10岁,上四年级,当天这节课的4名学生中,他是唯一的男生。

付俊熙上二年级时就来学过书法,因各种原因中间停了2年,今年重启后这是他第二次来上课,顽皮的他就像《西游记》里刚拜入师门的孙悟空,时不时站起坐下、四处张望。这堂课,王昭海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陪在这个“小悟空”身边,耐心辅导他。

孩子们的书法课,偶尔会让王昭海想起他儿时练字的场景,那时的他,就像眼前的付俊熙,调皮贪玩,于懵懂之间拿起毛笔。

王昭海在济宁市汶上县出生长大,从小就经常看外祖父用毛笔写书信、写春联,他依稀记得,外祖父的书房里挂着李鸿章、左宗棠等名人的字画。王昭海7岁那年,老人问他愿不愿意学写字?他点头说“嗯”。于是,外祖父成了他的书法启蒙老师。

那时王昭海刚上小学,每个星期天都要去外祖父家学习写字。外祖父行伍出身,脾气暴躁,家法森严。有一次王昭海因贪玩,没按他要求完成日课(作业)。“一耳光打出老远,打得我眼冒金星,还罚我跪了三个小时。”王昭海说。

虽然外祖父教他书法时过于严厉,当年那一巴掌,甚至给王昭海打出了“阴影”。但是,外祖父带他走进了书法的大门,帮他留下的“童子功”,给他的学业、工作加了“外挂”、开了“辅助”,王昭海说,高中毕业他能被选拔到镇上干宣传工作,大学毕业后能分配到省直机关做秘书,跟他写得一手工整好字有莫大关系。

“书法要给孩子们普及,能早就早,能多普及就多普及。”王昭海说,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书法首次进入语文主科,这些年,社会各界对书法教育越来越重视,这是“大好事”。

对王昭海来说,60年前,外公手把手教他写毛笔字,现在,他成了老爷爷教孩子书法,这是一种让他感到欣慰的传承。当然,他没把当年的“心理阴影”传下来。

“不要大声训孩子……”,类似这样的话,王昭海对包括高滕在内的年轻书法老师念叨过很多遍。家长们说,王老师有耐心,教他们的孩子,就像是在教自己的孩子。孩子们和王昭海都很亲,有的离开学校多年了,还会回来看望他。

(二)

“不疯魔,不成活”

“AI不会取代书法,机器人不会取代书法家,除非它能完全取代艺术、取代人类。”说起近年来引发关注和热议的人工智能,年过七旬的王昭海并不陌生。他经常在手机上刷视频、看推文,既赏析名家的作品、书法技艺,也看机器人用毛笔“写字”、体验用AI程序写稿子。

痴迷书法几十年,王昭海领略了这门艺术的博大精深。有时,见的越多,练的越多,王昭海越感到自己不会写了,感觉自己跟正握着毛笔练字的小学生没多大区别,只是比他们熟练一些罢了。

20世纪80年代,王昭海自济宁师专毕业,被分配到山东省农机管理局工作,来到省城后,单身汉一枚的他没啥牵挂,就把爱好的书法又拾了起来。他在各大图书馆和展会阅览书法作品、古代书帖,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工作之暇,他见缝插针临摹练习;入睡之前,以手当笔在被子上划拉;出差外地,工作之余寻觅名碑石刻;节衣缩食,只为省钱买纸买墨。

练了四五年,他感觉事倍功半,没什么长进。迷茫之际,王昭海精选了几幅自己写的作品。怀着忐忑的心情,北上京津,求教名师。

“比我写得好……”接过王昭海仿启功体写的作品,启功笑眯眯地说。当时,王昭海的脸有些发热,他知道启功的话里,既有玩笑的成分,也有对他的鼓励。

“临帖啊,在精不在多,多则四不像。”看到王昭海有些尴尬,启功顿了顿,然后慢条斯理地说:“再是师笔(字帖)不师刀(碑刻),师刀易失真。功夫在字外,在文化修养的积淀,一定要多读书,书法家首先应该是学问家。”

王昭海小心翼翼地提出拜师,启功嘿嘿一笑说,“不要学我,我在书法上还是个小学生。”

到天津南开大学拜访田蕴章,行程也很顺利,田蕴章跟他讲了很多,核心也是师古、选帖。之后,王昭海又在省内拜访魏启等名家。他得出结论:循古上路,取法乎上。

“仰视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万千古帖中,王昭海首选了被誉为“天下第一楷”的欧体,以《九成宫醴泉铭》为范本。从笔法、字法到章法,循序渐进。多年研习思索,王昭海还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楷书七十诀》,“点如高山坠顽石,横似千里阵云飘。”用通俗形象的文字阐述楷书基本笔画和结体的七十种技法,成为他后来书法教学的范本。

在打牢楷书功底的基础上,他又研习了草圣张芝、张癫(张旭)、醉素(怀素)、林散之等大草法帖,并逐渐将大草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大草狂放不羁,大开大合,疏可跑马,密不透风,需要大幅纸张和开阔场地。济南泉城广场和洪楼广场建成后,常有书法爱好者以清水为墨,在石板上练字,名曰“地书”。2000年开始,王昭海也加入这个队伍,他右手执笔、左手擎帖,每天傍晚开练,一直练到广场熄灯。晚饭经常是一瓶水、两把花生米或两个烧饼。他一直坚持到2015年,腰肌劳损等多种慢性病给他的身体频敲警钟,王昭海才放弃了广场“地书”,改为全部在室内练习。

“AI、机器人可以学习模仿很多具体的技艺,但书法的‘变’与‘痴’,很难被模仿,更难以被超越。”王昭海说。而这也是他多年书法研习中最深刻的领悟——书法中蕴含哲学,对立统一的严谨,道法自然的逍遥。每一个字,每一幅作品,都可以有千变万化、无穷的可能,同时又要有所遵循。

“不疯魔,不成活。”这是戏曲界的一句行话,王昭海说,书法家的痴狂与其类似。如张旭大醉“挥笔如流星”,羲之微醺书《兰亭》,更有怀素酒阑兴起,起笔疾书,《苦笋帖》《自叙帖》千古流芳。

“写好草书,要从山川河流中感悟变化与气势,从风雨雷电中感受力量与节奏,从花草树木中体验清新与美感,从日月星辰中领会布局与神韵……”王昭海说。2018年,一位好友请他写苏轼的《赤壁怀古》,连写五遍都不成功,徘徊踱步、辗转反侧后,驱车十里至黄河岸上,当时正值雨季,大河奔腾,浩渺壮阔之景,让王昭海也“醉”了,归来再写,一气呵成。

(三)

“气象自然在里边”

“好多古代的名人,人家也没称呼自己为书法家,比如颜真卿这样的,气象自然在里边。所以‘文人’,不是一种身份,更多的是整体修养,(在于)你的那种气息,你做的工作,对人类的人文精神、对社会的建设有贡献。”这是网红系列漫画《老树画画》作者刘树勇在作媒体访谈时说的一段话。刘树勇也是山东人,虽然王昭海与他素未谋面,但十分喜爱他的漫画和字体,也特别赞赏他的这段话。

如果单论个人爱好,除了吃饭睡觉,王昭海想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用在书法写字上。但他知道,这不行。

“经过一个冬春的突击,共改造破碎耕地2043亩,新开垦土地2217亩,建设高标准旱涝保收梯田4260亩。完成水利工程17项,植树3.5万棵。”这段话,来自大众日报1992年10月31日3版,稿件标题为《挂职一任造福一方》,报道的主角是在枣庄市峄城区挂职副区长的王昭海。20多年后,王昭海因书法受到媒体关注,而他第一次上报纸,是因为到地方挂职工作业绩突出。

挂职期间,王昭海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地考察当地历史遗迹,推动西汉名相匡衡墓、明代重臣贾三近(兰陵笑笑生)书院和当代名家书法碑林的开发兴建,请来刘炳森、王学仲等书法名家在峄城举办笔会,为新建景点增加人气。王昭海为《重修匡衡墓记》题写碑文。

“书法不能只当摆设,要接地气,跟上时代步伐。”王昭海说,书法家切忌孤芳自赏,要有眼界、有作为,要让文化资源发光发热。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王昭海的作品内容,以红色主题诗词为主。“既展示书法艺术,也是在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很多老艺术家、革命前辈对他的作品非常赞赏。2016年,王昭海的书法作品分别被毛主席纪念堂、湖南韶山毛泽东故居收藏。

从2016年开始,王昭海还牵头组织了“红色文化千里行”,五年行程六千余里,跨越两省六市,举办个展和文化交流活动20余场。在红色文化进沂蒙公益竞拍活动中,王昭海拿出书法作品30多件,拍卖所获善款全部捐给了当地高校,补贴困境学生爱心午餐。

2018年,王昭海听说一位济宁老乡在济南筹建海纳艺术学校,面向中小学生,开设书法课。他主动找到这位老乡,说想到学校来教书法。老乡认识王昭海,正好也想招有名气的书法老师,就问他课时费多少合适。“不用给我钱,我有退休金,我愿意教孩子书法。”老乡听了有点蒙——中书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来教课不要钱,王昭海看出了老乡的疑惑,“我喜欢书法,更喜欢教孩子书法,心里乐和”。王昭海说之前他教孩子学书法,都是朋友找他,零打碎敲地教,现在有个学校可以集中地、有规律地教,效果好,还多了个可以练字的地方。

刚开始,学校的同事本以为这位“退休老干部”一周来上个一两次课罢了。没想到王昭海上课的数量、质量甚至超过了学校专职教师,他还主动指导年轻教师、带实习教师。之后,王昭海再办展览,学校的老师和工作人员都主动去帮忙布展搞会务,“他们对我帮助很大。”王昭海说。

(四)

“用书法挽回爱情”

“王老师,这件蓝衬衣没见过,这是买新衣服了吗?”4月9日,记者再次采访王昭海,高滕带着戏谑的语气问他。“这衬衣10年了,买这件蓝西装时送的,得有重要场合才能穿。”他说完,大家都笑了。如果熟识了,平日少言寡语的王昭海偶尔也会搞点小幽默。

王昭海说的那件深蓝色西装外套自带“喜感”——记者认识他三年,每次见他都是穿着这件衣服,只是在冬天天冷的时候,外边加一件深色羽绒服。

对学生、对书法很大方,王昭海对自己却挺“抠”。过期的食品不舍得扔,剩饭不舍得倒,一件衣服穿十几年。

“书法让我精神富足,没必要也没时间精力去讲究吃穿,自在够用就行了。”王昭海说。对那些穿奇装异服的所谓书法家,王昭海很抵触,用他的话说,对自己书法不自信才会搞怪来吸引关注,包括当前书法界出现的丑书、吼书、针书、肢体书(头发、手脚蘸墨写字)等怪诞乱象。“将书法简化为视觉刺激的表演,刻意消解笔墨规范。”王昭海说,守正才能创新,这些搞怪名为“创新”,实为哗众。

王昭海抵触的,还有“书法无用论”。他说,学书法的中小学生,大多都有明显的成绩提高,“光一个卷面就能给各科提分。”练书法能培养学习兴趣和好习惯。他教过的学生,考上重点高中,考进985、211大学的例子有很多。

王昭海还有一件“用书法挽回爱情”的趣事。多年前,他在泉城广场练笔,一个小伙子带笔墨纸张来求他写字。问写什么内容,小伙说请王昭海来定。字是写给他女朋友的,和谈了两年的女友闹掰了,打电话不接,发信息不回。小伙子一直放不下她,为此失魂落魄。女朋友喜欢书法,小伙想写幅字送给她表明心迹,挽回爱情。王昭海便写了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几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第二天小伙子就打来电话,说俩人和好了,说了好多感激的话。

王昭海说,在书法教学方面,最对不起的人是他的儿子。儿子小时候也想学书法,当时王昭海忙于工作,又想挤出时间来练字。他就“忽悠”儿子,练毛笔字太费时间,练硬笔简单高效。如今王昭海已制订了教孙辈书法的计划:等上幼儿园时,就把孙子接到济南,4岁开始同时学习毛笔书法和硬笔书法,力争在上小学前完成一年级课本的字、词预习,小学阶段掌握书法基本功,通过书法十级考试,用楷、行、草三种字体写好3000常用字。

(大众新闻记者 卢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