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不做“悬崖边的舞者”:地平线机器人用十年反共识突围智驾内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2:56:00    

成立十年,地平线机器人选择的一直是一条“反共识”的差异化路径。

4月18日,上海滴水湖畔,一场以“征程所向,远超想象”为主题的发布会上,地平线创始人兼 CEO 余凯分享了十年沉淀下来的两条战略方法论:第一,在没有竞争的地方竞争,第二,永远不要在悬崖边跳舞。

地平线创立于2015年,彼时人工智能技术尚处萌芽期,自动驾驶更被视为“科幻概念”。在算法创业公司扎堆的背景下,地平线选择了一条差异化路径:从芯片切入,提出“软硬结合”的技术路线。2019年,地平线再次将战略聚焦到汽车行业,砍掉其他业务线。这一“All in汽车”的决策看似冒险,实则基于对智能驾驶终局的前瞻判断:汽车将成为继手机后的下一代智能终端,而计算平台是核心基础设施。

市场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系列“反共识”策略的成功——每三台智能汽车,就有一台搭载地平线。数据显示,地平线已达成前装量产出货超过800万套,量产上市车型超过200个,量产定点车型超过310个。

而今,“智驾平权”成为行业最热词汇,地平线依然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不做参数屠夫,只做体验专家,让技术回归真实驾驶场景中的用户感知。

就如余凯所言,看似炫酷的技术,并不会带来真正的领先性与差异化。干好苦活累活、做好经验积累、提高体系化的组织文化与能力,才能打造真正的技术护城河,避免陷入技术平权陷阱。

如果放到一个更大的视野来看,地平线的成长轨迹,也恰恰折射出智能驾驶产业从技术狂热走向价值回归的深层逻辑。

迈过“尝鲜期”,智驾回归理性

过去十年,智能驾驶行业经历了从技术启蒙到野蛮生长的剧变。

2014年百度启动自动驾驶研发时,国内ADAS渗透率不足2%。今年,国内已经开始围绕“智驾平权”的激烈竞逐拉开帷幕,包括比亚迪、长安、吉利、奇瑞等车企甚至将智驾车型价格拉至10万元级别。根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的《汽车智能化发展报告(2024)智驾篇》显示,高速NOA、城市NOA等功能,预计到2025年年底乘用车NOA渗透率将达到20%,与2024年上半年相比,提升近一倍。

但繁荣背后是结构性危机:英伟达Orin芯片掀起的算力竞赛导致硬件成本飙升,激光雷达价格战使头部厂商毛利率跌破15%,传感器方案同质化率居高不下。行业陷入“技术平权陷阱”——当所有玩家追逐相同的技术指标时,差异化优势被民主化浪潮吞噬,用户体验反而退居次席。

据麦肯锡《2024全球汽车消费者调研》显示,中国消费者对L2+级智驾功能的付费意愿从2021年的42%降至2023年的28%,而基础ADAS功能(如AEB、LCC)的需求稳定在75%以上。这一数据反差折射出市场正在挤出技术泡沫:当车企将算力参数堆砌至1000TOPS时,用户更关心夜间暴雨场景下的误刹车率等安全细节。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此前在首届大军山·智能汽车科技大会上表示,经过2-3年的发展,汽车的智能化已经进入到了比较理性的阶段,消费者对智能化的关注,已经从“有没有”进入到“好不好”的阶段。

智驾市场从早期的“功能尝鲜”进入“体验为王”的新阶段。这一转变的背后,除了用户认知之外,还有技术成熟度与产业逻辑的变迁。

早期市场依赖小众高端车型支撑研发投入,而根据中信证券数据,2025年L2+级别销量基盘预计从100万辆跃升至1000万辆,渗透率从14%提升至30%,规模化摊薄成本的同时,也要求车企在安全冗余与用户体验间找到平衡。

与此同时,工信部禁止车企夸大智驾功能,L3级法规在武汉、北京等地的试点,标志着行业进入“合规化竞争”阶段。责任划分规则的明确(如北京要求L3级事故中车企承担主要责任),迫使企业从“功能优先”转向“安全优先”。

重构产业逻辑:从技术本位到场景穿透

发布会上,余凯将智能驾驶比作“基带”——它必须提供标准化、可靠的基础能力,而非情绪价值。正如手机基带决定了通讯质量,智驾的核心是安全、效率与舒适,而非品牌差异化的噱头。

基于独特的洞察,地平线重构了“智能驾驶价值公式”,从“技术指标竞赛”转向“场景价值深耕”。传统公式是“硬件配置×算法能力=系统性能”,而地平线将其升级为“用户信任度=安心度×专业度×亲密度/夸大度”。 这一转变的本质,是将竞争焦点从实验室指标转向真实场景价值。

他还直言:“鸡兔同笼在小学是奥数题,到初中只是二元一次方程。”当BEV、Transformer成为行业标配时,真正的竞争力已转向车规安全与用户体验——这正是地平线十年积累的“隐性护城河”。

其“芯片+软件”的软硬协同战略,本质上是在破解智能驾驶时代的“不可能三角”——算力、效率与成本的平衡难题。

传统自动驾驶芯片追求通用算力,地平线则首创BPU(Brain Processing Unit)架构,以最新发布的征程6P芯片为例,其BPU 4.0架构能效比提升40%,在100TOPS算力下实现端到端城区辅助驾驶,功耗仅为竞品的50%。

地平线的选择,恰恰击中了行业的集体盲区:在技术平权时代,真正的壁垒不在于算法模型的“独门绝技”,而在于芯片、车规、数据闭环的体系化能力。

不同于封闭式系统,其“全维利他”的生态理念推动形成以Tier-1供应商为枢纽,覆盖算法开发、数据服务、系统集成的产业协作网络。

与理想汽车、轻舟智航围绕J5/J6M芯片的合作即是典型案例:地平线提供J5(征程5)和J6M(征程6M)芯片作为算力基础,并通过BPU架构优化算力效率,理想主导用户体验创新,轻舟智航负责AD Pro版本算法迁移与优化,将理想自研AD Max算法适配至地平线芯片平台,实现技术的量产落地。这种分工既保持主机厂的品牌个性,又通过技术平权降低智能化门槛。

地平线的开放生态战略,实质是构建技术扩散的“杠杆支点”。截至目前,地平线芯片累计出货超800万颗,服务500万智驾用户,覆盖中国90%道路场景。这种“量产-数据-进化”的正向循环,构建了难以复制的生态护城河。

未来十年:在狂飙时代做冷静的少数派

中信证券研报预测,L2+功能虽然经历快速增长,但在2024年渗透率仅达到14%,其中,高速、城市NOA渗透率分别为6%、8%。预计2025年L2+渗透率将迎来陡峭的提升,有望从2024年的14%快速提升到30%,搭载量翻倍增长。到2030年,L2+渗透率或将提升到80%。

当NOA渗透率达到30%,一方面,竞争更加激烈。2025年将成为智能驾驶Tier 1发展的分水岭:缺乏核心技术沉淀的企业将退守代工制造或被迫出局,具备全栈能力的头部厂商将加速整合。

另一方面,智能驾驶的发展将进入更精细化的阶段,技术迭代和用户需求将推动行业继续向前发展。余凯在发布会上也将地平线的十年规划表达出来:三年实现脱手驾驶(Hands Off),五年实现闭眼驾驶(Eyes Off),十年实现随心驾驶(Minds Off)。

智驾的拐点已至。随着L3准入试点扩大,能在数据闭环、工程化落地、成本控制三方面建立优势的Tier1,有望在2026年后迎来15%以上的毛利率回升空间‌。这场生存竞赛的终局,或将由技术迭代速度与商业变现能力的双重赛跑决定。

面对智能驾驶产业的“十倍速变革期”,地平线或许要与行业一道应对多重挑战:主机厂自研芯片的替代压力、L4/L5技术路径的不确定性等。但其展现出的战略韧性令人瞩目——2024年研发投入超过30亿元,接近新势力车企研发水平;7万张计算卡构建的算力集群,支撑算法持续逼近“世界真相”。

根据财报数据显示,地平线2024年研发支出达31.56亿元,同比增长33.4%,占营收比重为132.4%,虽较2021年的245%显著收窄,但仍保持高水位投入。2025年计划进一步增至40亿元。从更长的时间来看,地平线的研发投入从2021年的11.44亿元增至2024年的31.56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达40%,远超同期营收增速(53.6%),也反映出其技术先行的战略选择。

资本也更早看到了这一点。2024年10月24日,地平线在港交所上市。按照规定,地平线将于2025年4月24日进入解禁期,值得关注的是,在此特殊时间点,地平线重要投资方五源资本、高瓴、黄浦江资本均表态称,在地平线解禁后不会急于减持,会长期支持。

五源资本创始合伙人刘芹:地平线始终以产业终局的思维来布局未来。当前,智能驾驶正在经历从技术突破到规模化落地的关键拐点,其重构出行生态的价值远未充分释放。

地平线机器人的十年印证了一条真理:在技术变革的混沌期,最大的风险不是犯错,而是盲目跟随共识。当行业陷入概念炒作时,它以“量产数据+用户体验”回答本质问题;当资本追逐全栈自研时,它以开放生态定义分工规则;当技术陷入内卷时,它以“逼近真相”重构价值坐标系。

正如余凯所言:“真正的创新,从不诞生于共识之中。”(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