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连线》杂志网站4月28日报道,两年前,天文学家认为,他们探测到一颗恒星在吞噬它的一颗行星。现在,通过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对该事件后续的新观测发现了之前只有科幻小说才考虑过的一种情况:一颗与木星体积差不多的行星径直撞向其母恒星,从而自毁。负责此次观测的科学家认为,他们在历史上首次见证了“行星自杀”。
恒星毁灭其行星的唯一已知方式是,恒星体积大幅增加。当一颗主序星——比如我们的太阳——耗尽了用于聚变的氢并膨胀至其最初体积的许多倍、成为一颗红巨星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专家们对这一过程充满兴趣,因为太阳系本身很可能会面临这种情况。大约50亿年后,在耗尽其核心中的氢后,太阳半径将扩张至目前半径的100倍,在此过程中吞噬附近的水星和金星等行星。
当一颗恒星吞噬一颗行星时,地球上的天文台会发现其光度增强,尽管是短暂增强。短暂变亮的恒星被称为新星。
2023年,“南双子星”望远镜观测到1.2万光年外的一颗新星。它最初被怀疑是正在吞噬附近一颗行星的一颗红巨星。然而,两年后,借助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的红外仪器进行更详细的分析发现,这颗恒星仍处于其主序阶段,正在进行氢聚变——这颗恒星尚未老化并扩张成红巨星。这一新证据表明,这颗年轻恒星成为新星是因为它受到一颗体积与木星差不多的天体撞击。
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季刊最近发表的研究称,这颗新星是行星正被其寄主星吞噬的最具说服力的直接探测证据。同一批研究人员两三年前发表在英国《自然》周刊的另一篇报告已经断定,这颗新星是行星正在被吞噬的证据。但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小组在恒星亮度达到峰值亮度820天后,对其进行了光谱分析(分析其发出的可见光和其他辐射),从而增加了更多证据来证明这是吞噬的迹象。
光谱分析提供了这颗恒星的光度和喷射出的尘埃碎片的相关新数据,从而让这个天文学家团队对这个恒星系可能发生了什么有了更好了解。他们认为,一颗木星大小的行星,其轨道距离与水星到太阳的距离相同,逐渐接近其恒星,直至被恒星外层摧毁。
就我们所知的证据而言,行星向着其恒星、向着毁灭运动这种现象并不常见。科学家估计,这一过程可能是由在地球上产生潮汐的那种现象——即附近其他天体(就地球而言,是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发的。在数以百万计年时间内,恒星施加的引力吸收了行星的部分轨道能量,将其从稳定轨道上拉出、使其朝着寄主星运动。最终,行星因轨道离寄主星太近而无法保持其结构完整性。
并非所有科学界人士都相信这一解释。主要的反假设之一认为,这颗恒星看起来年轻只是因为它可能被密集的星尘云包围,抑制了它的光度。如果事实证明这颗恒星的年龄或类型与假设不同,那么,对于其成为新星,可能会有另一种解释。
用更强大的望远镜进行的新观测将更好地测量这颗恒星的亮度,并有望提供更多证据来证明发生了什么。未来,也有可能在其他地方发现更多“自杀”行星,从而表明这种情形比想象中更常见。
原标题:《科幻小说成真!科学家见证“行星自杀”》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董思韵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参考消息
日期:2025-05-01 据美国《连线》杂志网站4月28日报道,两年前,天文学家认为,他们探测到一颗恒星在吞噬它的一颗行星。现在,通过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对该事件后续的新观测发现了之前只有科幻小说才考虑过的一种情况:一颗与木星体积差不多的行星径直撞向其母恒星,从而自毁。负责此次观测的科学家认为,他们在历史上首次见证了“行星
日期:2025-04-29 大连市民任女士最近在整理家里的荷花缸时,意外发现淤泥中冒出了几朵外形奇特的蘑菇,仔细一看,竟是市场售价高达百元一斤的羊肚菌。她将照片分享到网上后,迅速引发全国网友“围观”,同时也吸引了中科院博士许容聚的关注。荷花缸里长出羊肚菌4月15日,小红书平台上一名大连博主发布的笔记引来万名网友“围观”。博主表
日期:2025-04-25 4月23日,律师“蔡雅奇刑法”发布微博图文,提到一桩名为南昌“锜某某强奸案”的案件,引发热议。正观新闻记者检索发现,自4月16日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二审宣判以来,不少网友联想到曾经的南昌“锜某某强奸案”,使得该案件在社交平台再度引发热议与争论。南昌“锜某某强奸案”曾因其判决结果在法律界引起激烈争论
日期:2025-04-22 成立十年,地平线机器人选择的一直是一条“反共识”的差异化路径。4月18日,上海滴水湖畔,一场以“征程所向,远超想象”为主题的发布会上,地平线创始人兼 CEO 余凯分享了十年沉淀下来的两条战略方法论:第一,在没有竞争的地方竞争,第二,永远不要在悬崖边跳舞。地平线创立于2015年,彼时人工智能技术尚处萌
日期:2025-04-20 每天一颗水煮蛋,会影响肝脏和血管?“老得慢”的人,基本都爱吃这种食物老年人经常喝小米粥,用不了多久,身体会出现4个改善!编辑:雪娇审核:乔惠琳统筹:李佳商务合作:13329518266、17597366160邮箱:lnrb100@sina.com版权声明: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属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