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记者 汤阳 李东标
春日江淮,一路繁花,科创潮涌。4月26日,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以下简称“科交会”)在美丽的巢湖之滨拉开帷幕。本届科交会吸引了海内外两千多家企业和近两百所高校院所参展,首发首展科技成果占比近30%。从新能源汽车的产销两旺、到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从低空经济的场景拓展、到量子科技的最新转化……近年来,安徽省坚持科技打头阵、下好创新先手棋,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不断擦亮“新兴工业大省”的“新”成色。
4月26日,观众在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参观。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悟空,你好!”当一位观众向屏幕中的“孙悟空”提问后,只见身穿西瓜裙、手拿金箍棒的“AI孙悟空”腾云驾雾现身于水墨云海中,回应道:“俺老孙来也!”这是我国AI大模型在世博舞台的首秀。近日,主题为“构想焕发生机的未来社会”的日本大阪·关西世博会正式开园。作为中国馆唯一大模型展项,“AI孙悟空”依托科大讯飞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不仅精通中、日、英三种语言,还融合高噪场景语音识别、多情感超拟人语音合成以及多模态交互等技术能力,为游客提供幽默问答和智慧导览,获得全球观众点赞。
现场观众在世博会中国馆与“AI孙悟空”进行对话。(受访者供图)
今年出台的《安徽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行动方案》中提出,安徽将围绕“人工智能+”建设,实施底层强基、融合应用、生态构建、安全筑底四大专项行动,争取到2027年,通用大模型性能居全国前列,到2030年,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当前,安徽正以“人工智能+”为支点,撬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的双重变革,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4月26日,观众在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体验一款多语种AI透明屏。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创新引领,塑造汽车产业新生态。在近日开幕的上海车展上,奇瑞集团携53款车型亮相,实现了燃油、混动、纯电全动力形式覆盖。而在前不久举办的奇瑞汽车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奇瑞还集中展示了猎鹰智驾、人形机器人、智舱大模型等技术成果。往高处攀,向新处闯。安徽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汽车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持续技术攻坚,加快打造全球汽车技术研发集聚地,建设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今年一季度,安徽汽车产量76.2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37.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8.2%、83%,总量居全国第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安徽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六成,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量子科技、先进核能、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抢滩布局,初显集聚效应。一批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正加快孕育。走进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一个写有“构建地球上第三种交通生态”的标识牌醒目地矗立在企业办公区的一侧,彰显出这家企业宏大的愿景。落户合肥两年多来,这家以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为核心,布局多样化新能源航空器的企业,快速在国内电动航空领域脱颖而出,产品研发和商业化落地稳步推进。
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展示的一款产品模型。新华网李东标 摄
“合肥拥有雄厚的先进制造业基础优势,科创属性强,具有支持低空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营商环境,各级政府部门给予我们非常大的资源支持。我们将在推动航空产业绿色革命及先进空中交通的发展上持续深耕。”零重力飞机工业联合创始人石红坦言。“创新+产业”同频共振,迸发澎湃动能。2024年,作为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企业,优艾智合在获得合肥东城产投C轮投资后,将总部迁到肥东,计划在合肥建设研发中试基地,重点攻关人形机器人、极端环境作业系统等前沿技术。今年3月,企业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创立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对外发布了人形机器人矩阵,针对不同场景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优艾智合技术人员正在测试一款机器人产品。新华网李东标 摄
在优艾智合生产车间,形态各异的工业移动机器人,利用高精度同步定位与建图融合导航技术灵活穿梭、高效协同完成任务。在产品调试区,一台移动搬运机器人缓缓伸出手臂,将重达数十斤的晶圆盒精准放置在电子货架上,整个搬运过程实现了零损耗。“目前,我们的订单已经排到今年10月份,工程师们正争分夺秒保障生产。”优艾智合首席运营官孙梦介绍。合肥市把智能机器人产业纳入“6+5+X”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体系,已拥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56家,涵盖核心部组件企业和人形机器人整机集成企业,初步形成了“大脑—小脑—核心部组件—本体”的研发制造一体化格局。近年来,安徽省聚焦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树林变森林”、未来产业“小树变大树”,扎实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未来产业培育壮大两大工程,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构建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4月26日,在安徽合肥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全国科技大市场联盟正式揭牌。该联盟由安徽科技大市场联合中国技术交易所、上海技术交易所、东北科技大市场等15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旨在推动跨区域技术交易、成果转化与资源共享,构建全国一体化技术要素市场体系。全国科技大市场联盟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联盟将共同助力科技成果“破茧成蝶”,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强劲动能。
位于安徽合肥的安徽创新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依托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安徽不断完善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在合肥科学岛,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已服务国内外200多家用户单位,支持超过3800项前沿研究课题。依托稳态强磁场、人造太阳核聚变实验等大科学装置建设,目前在超导、磁体、等离子体应用等领域,孵化企业近50家。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大健康研究院、数据空间研究院和环境研究院组建以来,发挥了创新链中“从1到10”关键环节作用,已逐步成为中国科大、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以外的“科创第三高地”。今年已面向经济主战场,研发工程样机、软件等80余项。累计转化科技成果100余项,孵化、引进企业80余家,其中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省专精特新企业6家。设立“科大硅谷”海外创新中心招引全球创新资源;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商学院,培育懂科技、懂产业、懂创新、懂资本、懂管理的“五懂人才”;成立多部门联合的产业专班,以全新的组织方式发展新兴产业;围绕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健全“双招双引”和产业培育工作机制,努力造就更多高科技、高性能、高质量的“金娃娃”……安徽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把科技创新势能更多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创新领跑一路。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3年保持全国第一方阵。今年一季度,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1226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1%。“依托创新资源优势和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安徽正在着力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工程,努力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未来技术策源地、未来场景应用地和未来产业集聚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淮南日报》视频版(2025年4月28日)
责编 童飞飞
初审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