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扬沙图片大全(我国治沙的历史,你了解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1 08:20:39    

每年春天,我国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沙尘天气。就在4月11日06时,中央气象台又发布了沙尘暴蓝色预警,我国18个省区市将有可能遭遇扬沙或浮尘天气。

就在4月10日夜里,沙尘暴趁夜色闯入北京城区,一时间北京不仅夜空昏黄,甚至沙粒肉眼可见,户外能见度不到100米,空气质量达到严重污染级别。

沙尘的危害有多大?

扬沙天气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而且还会造成更严重的破坏,比如土地生产力锐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等。伴随着沙粒的迁移,就会带来土地荒漠化的结局。

土地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可见其危害有多大。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有大约3600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并且仍然在扩张之中。目前全世界有2.5亿人承受着荒漠化带来的危害,并且还有10亿人面临着同样的威胁。以非洲为例,如果不对土地退化问题加以控制,到2050年的时候,恐怕将要失去一半的农业耕地!

偏偏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可以说饱受沙尘的摧残。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的数据,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1.16万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和水域面积之和的27. 2%,沙化土地面积达到了约172. 12万平方公里。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损失高达540亿元,这个数据可谓触目惊心。

我国与沙尘的抗争史

自从我国的先民在风沙区定居的那一天起,中华民族和风沙抗争的历史就开始了。在《汉书》中,就有关于两千多年前的沙尘暴的记载:“夏四月,黄雾四塞。博问公卿大夫,无有所讳。”

尤其是在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生活的边界地带,土地沙化情况最为特殊。由于双方的生活模式不同,对土地反复的占领就会不断改变其开发情况,这对土地来说固然不是好事。

到了清朝,少数民族入侵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看似土地的来回争夺不会再出现了,但这里的荒漠化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从清末到民国初年,乃至到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为了在牧区和农牧交错带开发农业,大量草原被破坏,因此土地沙化面积大幅增加。

当然,现代人终究有了更正确的科学观,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土地沙化的危害。因此,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我们就展开了新时代的防沙治沙事业。关于我国几十年来的防沙治沙事业,不同的专家认为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本文选取北京林业大学祁有祥、赵廷宁二位的观点,因为他们的划分相对详细一些。

1.起步阶段(1949年到“文革”初期)

早在建国之时,中央政府就意识到了荒漠化的危害,并在建国当年成立了林垦部和冀西沙荒造林局,并于次年成立了治沙领导小组、陕北防沙林场等机构,大力建设防护林,这是新中国在防沙治沙领域的初步尝试。

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末,我国防沙治沙的研究进入第一次高潮,于1958年在陕西和甘肃首次进行飞播造林种草试验,这种技术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

2.停滞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

这一段时期,相信大家都知道,那就是文革时期。

那个时候,我国推行“以粮为纲”、“牧民不吃亏心粮”等政策,因此全国各地纷纷开垦荒地,乃至大片毁林、毁草,给我国的森林和草原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土地状况也因此急剧下降。

据统计,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北方一共开展过3次大规模地开荒活动,一共有超过6.67万平方公里的草地被开垦。这看似和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比不足为道,但考虑到我国还有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不适合居住,就知道这些草地有多么宝贵了。

3.恢复和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20 世纪90年代初)

1978年,我国正式启动建设三北(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开始了新的治沙阶段。我们知道,森林可以有效抵御沙尘,遏制土地荒漠化的进程。三北防护林是一项漫长的工程,当初的建设期限达到了73年,一共规划了8期工程,造林总任务达3508.3万公顷,预计将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提升15%,从而有效控制土地沙化问题。

到了80年代,我国又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旨在巩固我国生态建设工程的治理成果,进一步保护我国的荒漠化地区的自然资源。但另一方面,随着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一系列政策的放开,又出现了许多滥牧、滥垦、滥樵采、滥用水资源等不合理人为活动,导致了土地沙化的加剧和扩展。

4.工程化和国际化阶段(20世纪末10年)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荒漠化防治又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这十年期间里,我国不仅成立了几个由专家组成的顾问组,而且还签署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等协议,代表着我国在荒漠化防治工作上已经与国际接轨,走上了更高的台阶。

5.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2000年春天,我国华北地区再次遭遇沙尘暴袭击,引起了广泛关注。当年下半年,我国紧急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分别在首都圈、农牧交错带、草原带、荒漠绿洲和高寒荒漠带等辽阔的北疆风沙线上建立了12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防沙治沙试验示范基地,不仅取得了实际战果,还发表了 许多论文、报告。

2005年6月14日,我国国家林业局宣布,我国沙化土地由上个世纪末的年均扩张3436平方公里,已经转为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释放到大气中的沙尘也比2001年减少了139.1万吨,治理成果明显。

为啥还有沙尘暴?

你可能要问了:既然咱们在防沙治沙方面取得了如此卓越的成果,为何今年仍然免不了大规模的沙尘暴呢?

答案很简单:尽管我们已经辛辛苦苦地和沙尘抗争了几十年,但在强大的自然面前,人类的能力终究还显得比较有限。更何况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也不可能一下子彻底扭转所有荒漠化的土地。

想一想,我国荒漠化土地有二百多万平方公里,就算每年缩减一千平方公里,也需要两千年!因此,我们还需要继续防沙治沙,加快荒漠化土地的缩减速度,才能真正和沙尘暴说再见。

在防沙治沙方面,我们任重而道远,但必须继续努力。至少咱们的子孙,可以少面对这样的灾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