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内蒙古唯一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1 09:25:58    

日前,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5处,位居世界第一。在内蒙古,也拥有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元上都遗址是中国元代都城系列中创建最早、历史最久、格局独特、保存最完整的遗址,其兼容并蓄的城市模式在世界文明史和城市规划设计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

初见元上都

元上都遗址位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东北20多公里处的金莲川草原。炎炎夏日,金莲川草原繁花盛开,水草丰美,绿意盎然。曾经盛极一时的元上都,虽只剩残垣断壁,不复当年,但遥想经年盛世,仍可依稀感受其恢弘大气。

据记载,公元1251年,元世祖忽必烈听取了功臣刘秉忠的建议,将金帐扎到了美丽富饶且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金莲川。忽必烈让刘秉忠负责建立“金莲川幕府”,其“征天下名士而用之”的政策,使金莲川成了当时最吸引人才的热土。1256年,刘秉忠建议忽必烈在今正蓝旗东北20多公里处建造一座草原上的城池——开平府,公元1260年,开平府建成,这就是后来逐渐聚焦世界眼光的元上都。

元上都由宫城、皇城、外城、关厢和铁幡竿渠组成。城址平面呈方形,坐北朝南,边长2200米,面积484公顷。元上都是元朝的夏都,与元大都(现北京)遥隔南北。上都城和大都城成为元朝交替使用的两个都城,经历11帝,108年。直到元朝末年,上都始终是元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元朝的11位皇帝每年有近半年时间在上都处理国事、接受外国使节和蒙古宗王的朝觐。这一时期的元朝疆域辽阔、空前强盛,成为蒙古汗国的鼎盛阶段,开创了中国古代史和世界游牧民族史的新纪元。

据记载,元上都曾拥有11万人口,城垣周长8公里多。城内有官署约60所,各种寺庙堂观160余处,驿道四通八达,为漠北与中原的交通枢纽。彼时商贾工匠云集,繁荣兴盛,每年春夏秋三季,上都城的城外比城内更繁华,流动人口上百万之多,不但有从中原来的商人,也有从中亚和欧洲来的商人。这些商人运来各种金属器皿、日用品等,而后运走上都地区的畜产品,促进了以元上都为中心的蒙古地区的经济繁荣。1358年红巾军攻克上都,焚毁宫阙衙署,结束了它作为一代陪都的历史。明代初期废弃为遗址后,保存至今。

入选世界遗产

元上都遗址的保护区划包含元上都城址、羊群庙祭祀区、砧子山墓葬区、卧牛石墓葬区、一棵树墓葬区、东凉亭遗址和四郎城遗址共7处遗址遗迹。元上都城址的保护区划分为两级,即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其中保护范围又分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元上都城址的保护范围占地面积6254.64公顷,建设控制地带总面积19427.41公顷,分为元上都城址、砧子山墓葬区、一棵树墓葬区建设控制地带等5个相对独立片区。

1964年,元上都遗址列入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6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2处世界遗产、第30处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内蒙古唯一的一处世界遗产。

见证元朝百年历史

作为元上都遗址的配套项目,元上都遗址博物馆位于元上都遗址南5公里,博物馆镶嵌在乌兰台敖包山东侧半山腰处。

据介绍,博物馆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结合山体并充分利用废弃的采矿场设计和布置博物馆,以修整被破坏的山体。博物馆建筑遵循对文化遗产环境完整性的最小干预原则,将巨大的建筑体量掩藏在山体之内,与山体相融,与敖包相连,保持了元上都遗址原有的自然风貌和周边自然环境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