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恐龙的名字和特征介绍(有羽毛的恐龙图片和简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4 08:52:38    


窃螺龙

窃螺龙

名称: 窃螺龙(希腊语为“海螺贼”)

栖息地:中亚沼泽

历史时期:晚白垩世(7000万年前)

尺寸和重量:约五英尺长,约 20 磅

食性:可能是杂食性

区别特征:体积小;肌肉发达的下巴

白垩纪晚期中亚的 偷蛋龙——以著名的偷蛋龙为代表并与之密切相关的小型、有羽毛的兽脚类恐龙似乎追逐了各种各样的猎物。

古生物学家根据它粗壮、肌肉发达的下颚判断,这种长 5 英尺、重 20 磅的窃螺龙靠咬碎古代软体动物(包括海螺)的壳并以里面柔软的内脏为食为生。

不过,由于缺乏进一步的直接证据,也有可能窃螺龙以硬壳坚果、植物,甚至(据我们所知)其他偷蛋龙为食。

17

共 77

单足龙

单足龙

名称:单足龙(蒙古语/希腊语为“脚蜥蜴”)

栖息地:中亚平原

历史时期:晚白垩世(7000万年前)

尺寸和重量:未公开

饮食:未知;可能是杂食性的

区别特征:双足姿势;可能是羽毛

古生物学家仍在努力找出数量惊人的小型羽毛兽脚亚目恐龙,这些兽脚类恐龙曾在白垩纪晚期的中亚沙漠和平原(例如今蒙古)中徘徊。

单足龙于 1970 年被发现,显然是偷蛋龙的近亲,但由于“类型化石”由一只手和一只脚组成,因此尚不清楚究竟有多少。

这并没有阻止古生物学家威廉·j·库里从一组之前被认为是拟鸟龙的骨骼中识别出第二种埃尔米萨龙物种E.线虫;然而,有观点认为这确实是手足动物的一个物种(或标本)。

18

共 77

湿地手盗龙

湿地手盗龙

名称:湿地手盗龙(希腊语为“沼泽翼”);发音为 eh-LOP-teh-ricks

栖息地:中欧的林地

历史时期:晚白垩世(75-6500万年前)

尺寸和重量:未公开

饮食:肉类

区别特征:体积小;双足姿势; 可能是羽毛

今天,大多数人与特兰西瓦尼亚联系在一起的名字是德古拉——这有点不公平,因为在罗马尼亚的这一地区发现了 一些重要的恐龙(如Telmatosaurus )。

湿地手盗龙肯定有哥特式起源——它的“类型化石”是在 20 世纪之交的某个不确定时间点被罗马尼亚古生物学家发现的,后来被收录在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但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众所周知,这种恐龙被大多数权威人士视为疑名。

我们最多只能说湿地手盗龙是一种有羽毛的兽脚类动物,它与伤齿龙的关系最密切(尽管这一点仍有争议!)

19

共 77

始棘龙

始棘鸟

鸽子大小的始翅龙可追溯到侏罗纪晚期,大约 1.6 亿年前;它的羽毛分布(包括尾巴上没有毛簇)指向兽脚类恐龙家族树上的基础位置。

20

共 77

表枝龙

表枝龙

一些古生物学家认为,表枝龙,而不是始祖鸟,是第一个可以合理地称为鸟类的两足恐龙。它很可能无法进行动力飞行,而是轻轻地从一个树枝飘到另一个树枝。

21

共 77

耀龙

耀龙

名称: 耀龙(希腊语为“展示羽毛”)

栖息地:亚洲林地

历史时期:晚侏罗世(165-1.5亿年前)

尺寸和重量:大约一英尺长一磅

饮食:可能是昆虫

区别特征:体积小;突出的尾羽

始祖鸟作为“第一只鸟”在大众的想象中根深蒂固,以至于在化石记录中出现在它之前的任何有羽毛的恐龙都必然会引起轰动。

以耀龙为例,它比始祖鸟早了 1500 万年(发现“类型化石”的沉积物无法进行更精确的年代测定)。这种微小的“恐龙鸟”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它的尾巴上长出一簇簇羽毛,显然具有观赏功能。

这种生物身体的其余部分覆盖着更短、更原始的羽毛,这些羽毛可能(也可能不)代表真羽毛进化的早期阶段。

耀龙是鸟还是恐龙?大多数古生物学家坚持后一种理论,将附翅鸟归类为一种小型兽脚亚目恐龙,与同样微小的扫描鸟龙(生活在至少 2000 万年后的白垩纪早期)密切相关。

然而,一个流氓理论提出,耀龙不仅是真正的鸟类,而且它已经从生活在数百万年前的侏罗纪早期的飞鸟“退化”。

这似乎不太可能,但耀龙的发现确实提出了一个问题,即羽毛的进化主要是为了飞行,还是作为一种严格的装饰性适应而开始的,目的是吸引异性。

22

共 77

巨盗龙

巨盗龙

巨盗龙是根据 2005 年在蒙古发现的一具不完整的骨骼“诊断”出来的,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将为这种巨大的羽毛恐龙的生活方式提供急需的线索(顺便说一下,这不是真正的猛禽)。

23

共 77

戈壁猎龙

戈壁猎龙

名称:戈壁猎龙(希腊语为“戈壁沙漠猎手”)

栖息地:中亚平原

历史时期:晚白垩世(75-7000万年前)

尺寸和重量:大约四英尺长,25 磅

饮食:肉类

区别特征:窄喙;羽毛; 双足姿势

在白垩纪晚期的中亚,特别是在现在被戈壁沙漠占据的那片土地 上,长有羽毛的小型恐龙非常多。

2014年,在蒙古火焰崖地层发现的单一、近乎完整的化石基础上,戈比猎龙向世界公布,与迅猛龙、偷蛋龙等我们熟悉的恐龙争夺猎物。(从技术上讲,戈壁猎龙并不是猛禽,而是另一种著名的有羽毛恐龙伤齿龙的近亲)。

您可能想知道,所有这些长着羽毛的猎人是如何在戈壁沙漠的严酷环境中生存下来的?嗯,7500 万年前,这个地区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景观,拥有足够的蜥蜴、两栖动物甚至小型哺乳动物,足以让普通恐龙吃饱。

24

共 77

哈格里芬龙

哈格里芬龙

名称: 哈格里芬龙(希腊语为“Ha's griffin”)

栖息地:北美的林地

历史时期:晚白垩世(7500万年前)

尺寸和重量:长约八英尺,重约 100 磅

食性:可能是杂食性

区分特征:大尺寸;可能是羽毛

哈格里芬龙的全名是哈格里芬龙,它应该告诉你关于这种类似偷蛋龙的兽脚类动物你需要知道的一切:这是白垩纪晚期北美最大的有羽毛恐龙之一(长达 8 英尺,重 100 磅),而且最快的之一,可能能够达到每小时 30 英里的最高速度。

尽管在中亚发现了体型相当的偷蛋龙,但到目前为止,哈格里芬龙是已知栖息在新大陆的同类中体型最大的,其次是重 50 至 75 磅的手足龙。

25

共 77

简手龙

简手龙

名称:简手龙(希腊语为“简单的手”)

栖息地:中亚平原

历史时期:晚侏罗世(1.6亿年前)

尺寸和重量:大约 10 英尺长和 100 磅

饮食:肉类

区别特征:短臂;手上有大爪子;羽毛

长期以来,古生物学家一直怀疑鸟类不是从中生代有羽毛的兽脚类动物进化而来,而是多次进化。

简手龙的发现有助于证实这一理论:简手龙早于始祖鸟数百万年,但它已经显示出各种类似鸟类的特征,例如羽毛和爪手。

简手龙也很重要,因为它使阿尔瓦雷斯龙的家谱倒退了 6300 万年;此前,古生物学家将这些带羽毛的兽脚亚目动物定为白垩纪中期时期,而单手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

26

共 77

西爪龙

西爪龙

名称:西爪龙(希腊语为“西部爪”)

栖息地:北美的林地

历史时期:晚白垩世(7500万年前)

尺寸和重量:大约两英尺长,3-5 磅

饮食:可能是昆虫

区别特征:体积小;长尾巴; 羽毛

正如恐龙世界中经常发生的那样,不完整的金丝龙化石在古生物学家开始研究之前整整二十年才出土(在加拿大的恐龙省立公园)。

事实证明,这种带羽毛的小型兽脚亚目恐龙是北美有史以来最小的恐龙之一,重约 5 磅,浑身湿漉漉的。

和它的近亲亚洲小盗龙一样,西爪龙可能生活在高处的树上,用它长有羽毛的翅膀从一个树枝滑到另一个树枝,以躲避更大的陆栖捕食者。

27

共 77

河源尼亚龙

河源尼亚龙

名称:河源尼亚(“来自河源”)

栖息地:中亚的林地

历史时期:晚白垩世(7500万年前)

尺寸和重量:大约八英尺长,几百磅

食性:可能是杂食性

区别特征:小型武器;手上的第一根小手指

河源尼亚龙是最近在中亚发现的类似偷蛋龙的恐龙之一,与它的蒙古亲戚不同的是,它实际上是在中国本土出土的。

这种小型、双足、有羽毛的兽脚类动物以其不寻常的手(第一指小而钝)、相对较小的手臂和没有头冠而著称。

像它的同类偷蛋龙(也像现代鸟类)一样,雌性可能会坐在一窝卵上直到孵化。至于河源尼亚龙与白垩纪晚期亚洲其他数十种偷蛋龙的确切进化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28

共 77

华夏颌龙

华夏颌龙

名称: 华夏颌龙(中文/希腊语为“中国颚”)

栖息地:亚洲平原

历史时期:早白垩纪(1.3亿年前)

尺寸和重量:长约六英尺,重约 75 磅

饮食:肉类

区分特征:大尺寸;手上的长手指;可能是羽毛

华夏颌龙比最近在中国著名的辽宁化石床中发现的众多其他“恐龙鸟”(更不用说真正的鸟类)高出一头。

这种兽脚亚目动物长 6 英尺,重约 75 磅,比更著名的有羽毛的近亲如中华龙鸟和美颌龙要大得多,并且相应地有更长、更能抓握的手。

与辽宁的许多发现一样,在五块大石板上发现了一个几乎完整的华夏颌骨标本,仅缺少尾巴。

29

共 77

切齿龙

切齿龙

名称:切齿龙(希腊语为“门齿蜥蜴”)

栖息地:亚洲林地

历史时期:早白垩世(130-1.25亿年前)

尺寸和重量:大约三英尺长,5-10 磅

饮食:植物

鉴别特征:腿长;爪手;突出的牙齿

古生物学家发现,并非所有的兽脚类动物都是肉食性的,这证明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恐龙规则。

上图是一只鸡大小的切齿龙,它的头骨和牙齿显示出典型食草动物的所有适应性(强壮的下颚,前面有大牙齿,后面有较小的牙齿,用于碾碎植物)。

事实上,这只恐龙鸟的门牙如此突出,而且像海狸一样,以至于它一定呈现出一种滑稽的外表——也就是说,如果它的任何恐龙同伴会笑的话!

从技术上讲,切齿龙被归类为“偷蛋龙类”,这是一种奇特的说法,它的近亲是被广泛误解的(可能有羽毛的)偷蛋龙。也有可能切齿龙被误诊,并可能最终被指定为另一个有羽毛恐龙属的物种,可能是原始祖鸟

30

共 77

雌驼龙

雌驼龙

名称:雌驼龙(“来自 Ingen”)

栖息地:中亚的林地

历史时期:晚白垩世(7000万年前)

尺寸和重量:大约五英尺长和 50 磅

食性:可能是杂食性

区别特征:体积小;手短而手指长;双足姿势; 羽毛

雌驼龙并不比它那个时代和地点的其他恐龙更聪明。它的名字来源于中亚的隐元地区,它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被发现的。

这种带羽毛的小型兽脚类动物的化石很少被发现,但(根据附近筑巢地的位置)我们知道雌驼龙一次孵化出两打蛋。

它最近的亲戚是另一种恐龙,它在孵化前后都与其幼崽保持密切联系,即偷蛋龙——它本身已将自己的名字借给中亚“偷蛋龙”这一庞大家族。


相关文章